“城中村”之数字赋能

2024-04-10 10:35:23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汪玉凯

  在我国的超大型城市中,“城中村”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加强对“城中村”的有效治理,成为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城中村”人群最显著的特征是流动性大、构成复杂,并与本地户籍人群混合杂居,往往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广州运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加强对“城中村”的有效治理,值得有关方面关注。

  【“城中村”的形成】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率先从东南沿海起步,由此出现了跨省流动的打工潮,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流向东南沿海大城市,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大城市的房租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而不断上涨,由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许多人把落脚处转向城乡接合部等距离中心城市相对偏远的地方,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城中村”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广州为例。广州地处珠三角中心地带,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之一,人口净流入基数大。据资料显示,2020年广州户籍人口为985万,但常住人口达到1867万,2022年达到2200万。也就是说,广州的实际人口数量是户籍人口数量的一倍多。

  在广州这样一个外来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里,“城中村”多达271个,主要分布在番禺、白云、天河、海珠、黄埔等区。如此多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对广州的城市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秩序带来的挑战可想而知。其实,广州的“城中村”现象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过相对东南沿海人口大量流入的城市而言,问题更加突出。

  从广州的实际状况看,“城中村”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一方面,要为外来人口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激活社会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这对维护基层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秩序以及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至关重要。

  为加快推进广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需将数字技术全链条、全周期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数字化助力高效能基层治理,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数字化的“城中村”】

  对于一座大都市而言,“城中村”的治理无疑是整个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字化提升对“城中村”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必须遵循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理念和价值。

  从城市治理的理念看,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是现代城市治理普遍追求的目标。不过,这样的理念还必须与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命相适应,如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障城市高水平运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如医疗、教育、养老、社保、就业、保障性住房、公共安全等,以及不断解决城市发展和运转中的难点和痛点。“城中村”问题就是城市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会给城市治理带来困难。

  从价值层面看,解决“城中村”问题必须坚持人本性、公共性和协同性原则。“人本性”,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坚持以市民为中心,一切围绕市民来转,提高老百姓的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城中村”的群众,即使是外来务工人员,也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公共性”,就是对“城中村”的治理要坚持“公共”属性,严格区分“公域”与“私域”的边界,严守公权力行使的范围和权责。“协同性”,是指在“城中村”治理中,仍然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模式,坚持多元参与,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的作用,数字时代也同样应该如此。

  “城中村”治理的数字化,从本质上说,并不改变城市治理的价值和遵循的原则,而更多是增加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手段、新方式,使之更高效,带来更好的民众体验,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增加市民的便捷感、获得感。

  数字技术对治理“城中村”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城中村”的精准治理。特别是针对“城中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数字化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其次,可以实现高效治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和解决问题。第三,可以实现全域治理。不留死角,全面覆盖,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这方面,广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数字赋能】

  对于超大城市“城中村”的治理,既要有整体上的谋划和政策,也要有推进数字化的具体举措和方法。从广州的实践看,主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探索,成效明显。

  从宏观层面看,广州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强化对“城中村”治理的数字赋能:

  第一,建立统一的大数据人口库,赋能基层精准治理。通过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汇聚多方人口数据,以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为基础,汇聚活跃用户数据,共建全市统一大数据人口库。打造全市各区一体、联动的人口精准管理体系,建立涵盖人口数据核查、校验、标记入册等流程在内的一套闭环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全市人口精准化管理。

  第二,提炼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全市范围推广。为了从全局上加强对“城中村”的治理,广州出台了《广州市数据赋能基层工作推广实施方案》,以市人口基础库为数据基础,实现社区、街、区人口逐级汇总,统一管理;基层在核查过程中发现的差异数据,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整合共享”的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到市级相关业务部门和大数据中心,形成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第三,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工具,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广州依托“穗好办”和“数字广州基础应用平台”,开发人口核查新工具,融合身份证核查接口,提升区、街道、社区数据核查的效率和质量;提供标准地址服务,支撑精准治理实施;通过语义地址大数据和匹配算法,解决各类业务数据中口语化非标准的关联匹配问题,实现人口信息落网格、入楼栋;运用地址智能输入提示等工具,赋能信息采集前端应用,实现地址信息“由填到选”,提升采集效率和质量。

  从微观层面看:

  第一,依托“穗智管”城市运行中枢,汇聚呈现人口治理相关成果,将人口、房屋、重点人群等信息关联落图入格,支撑“指挥调度一张图”和“态势感知一张图”场景应用。

  第二,摸清“人”的底数。完善自然人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体系,对孕产妇、孤寡老人、各类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数据进行标签化,形成精准的人口基础数据库,夯实基层精准化治理的数据基座。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中村”智慧政务服务。分类梳理基层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形成首批197个“红棉码上办”事项清单。推出首个基层试点事项在电子哨兵“刷脸”办事,推进基层“少填少报”,等等。

  第四,开展试点示范,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在荔湾区,试点街道形成了逢源街6.64万和白鹤洞街6.15万动态人口数据,为基层提供了数万条待核查数据,压减核查工作量,为各区人口精准管理提供了经验。提高服务效能方面,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匹配基层数据需求,建成统一便捷高效的核查工具,打造以数据为支撑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