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斯鑫(文史学者)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从前的船也慢。从广东潮汕到南洋诸国,以季风为动力的红头船要行驶一个多月,倘若天气不好,还要更久。
浩瀚的海洋给了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天然条件,赋予潮汕人天生的冒险精神。自清代以来,人口迅速增长,潮汕有限的耕地养不活那么多人民,许多人被迫外出谋生。他们或是出于无米可炊的无奈,或是背负养家糊口的重任,又或是怀揣发财致富的梦想,最终都选择登上下南洋的红头船。
每年寒露前后,东北季风刮起之时,便是红头船起航之日。逼仄的船舱,乌泱泱挤着几百号人,一路啃着甜粿之类的干粮,摇骰子一般颠簸着越过七洲洋的乌水,途中可能遭遇风暴、海盗、疾病、瘟疫……能平安到达彼岸的,可有十之五六?
即便是顺利登陆的幸运儿,面临的也是未卜的前程。倘若有亲友照顾提携还好,好歹有个栖身之所,有份聊以为生的工作;如若孤身一人,在举目无亲、言语不通的异域番邦,找个工作谈何容易?更惨的是被骗去“卖猪仔”,关在某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做一辈子苦力出不来……
过番找到落脚点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写信报平安。从“番畔”(潮汕人对外国的叫法)寄回家的批信,俗称“番批”,现在称为“侨批”,通常是银钱、信件合一。出外谋生的打工人,大部分是目不识字的白丁,需要找人代写番批,于是便催生了写批人这个职业。
第一封寄回家报平安的番批,称为“平安批”。按说,这时候刚刚落脚,还没来得及挣钱,是没有余钱寄回家的;但为了讨个吉利,哪怕是借,也要象征性地附上两个钱,以祈往后能多获利寄回。就如民谣所唱:批一封,银二个。”
最早的侨批通常由相熟的水客帮忙送回,后来才慢慢发展出专业的批局。然而,就这么简单的一封平安批,要等到次年三四月西南季风时,才能由红头船从南洋送回唐山。唐山,是过番在外的华侨华人对祖国家乡的称呼,有时简称为“唐”,部分批文俗写作“塘”。
在唐山的亲人,不知已拜了多少回老爷?在苦苦期盼近半年后,才收到这封“平安批”。批银多少,甚至有无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平安”两字。平时贴在门联上熟视无睹的“平安二字值千金”,忽然就热泪盈眶地懂了,此刻捧在手上突然变得沉甸甸起来。
讲究一点的人家,前一年冬至做汤圆时,会预存一些糯米粉,待收到侨批时,便拿出一部分来搓汤圆吃。收到一次侨批,就当是亲人回家团圆一回。
此去经年,侨批往来就成为日常。写侨批、收侨批的兴奋和感动,慢慢会变成责任和期盼,又淡化成一个个数字……再往后,番客也许发家致富,荣归故里,盖上一座“驷马拖车”豪宅;也可能突然就断了音讯,下落不明。谁也说不准。
在潮汕地区目前保有的十几万份侨批中,隐藏着一百多年来,近十万个家庭的故事。尽管不是每封侨批都有批文,且多数批文也只是简单交代批银如何分配而已,但仍然有很多批信会情真意切地书写寄批人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情感。
一封侨批,纸短情长。时隔几十、上百年,细细辨认,娓娓读来,每每让人感动泪目。
家国之思
出了国,祖国才变得具体起来。对于漂泊在外的华侨来说,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分不开的,从古至今皆然。
早在清朝末期,面对丧权辱国的朝廷,海外爱国华侨踊跃捐款,支持当时的民主革命。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印度尼西亚,华侨谢曾林从《亚齐时势电报》获悉:“革命军进北京,满人俱係归降。除去辫发,俱係剃净。”谢曾林非但自己兴奋地把辫子剪掉,在寄回家的侨批中还劝说家中“增贤弟”也要剪辫。“不肖近日此辫仔剃完,齐埠寄信到来,此处甚其踊跃剃发,诸人一体剃完矣!
此信接着,增贤弟之辫仔要剃完矣!”出于对清廷的不满,落款日期也写成“大汉共和国十月初五”。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们的爱国情绪更为普遍。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里收藏着一封写于“丁丑年(1937)八月初二”,由叔父“圣源”写给侄儿“松炎”的侨批:
昨读家批,诸事均悉。但我国为卫领土与生存,不得已与暴日抗战。现然战事漫延全国。近日来上海之战,我军英勇抵抗,彼日战舰大炮并空军威力掩护陆军,激战极烈。我空军作战技术较之敌人更勇,所以敌源源增兵,但亦不见如何进展。惟我军缺乏海军力量,故沿海各省受其威吓封锁。据昨天电讯,敌率战舰与飞机袭攻厦门,我军防备坚固,不逞败退。又闻汕尾发生战事,未知确否?但我乡属于海边前线,且与台湾接近,敌之飞机来去攻袭甚易,尔等对于防空常识,宜须探问学习。目下澳头有敌舰多艘往来巡视,使我国商船不得自由,但西人轮船彼尚未敢阻止,所以批信得以寄来。
批文作者对战事的了解远超国内大多数人,非长期关注祖国时事者不能为此。他理性分析了战争局势,表达出诚挚的爱国热情,同时叮嘱侄儿准备好应对措施,紧接着一句话简单交代批银如何分配,足见其对家事的关心。最后话锋一转,又转到儿女教育的话题上来:“……但尔现虽毕业,文字尚属幼稚,切须买赵松雪之字帖抄写,因尔所写字过于生硬。尔弟、妹等近来读书有进步否?尔须教导指引,使其好学!”
这封侨批深深体现华侨爱国爱家、关心儿女教育的迫切心情。此外,批文字体潇洒秀丽,颇得赵孟頫精髓,从文中叮嘱侄儿购买赵松雪字帖等字句看来,应为批主亲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侨批书法精品。
1939年11月21日,潮汕沦陷期间,外洋的“孝先”在寄给姑母信中写道:“自潮汕失陷之后,据闻潮安一带常有飞机时往轰炸,人民纷纷逃难,无家可归,惨状万极。”紧接着又询问,家中田园“冬情如何”,十分体谅地提及“现时塘中物件各各高贵多倍,对于负家之人实难支持也”,并附上批银。在张美生先生编著的《侨批档案图鉴》一书中,收录了1946年在星洲(新加坡)的孙子林思曾写给祖母的批信:
溯自日本发动战祸,东亚全域被其兽蹄,所至无不饥寒交迫、痛苦凄惨,浩叹之声闻于天地每一角落。又于三年余来生活于炮火之下,交通完全为之遮断,未得只字片言可通,梦想唐中,其境况未知更为何如?每于晨夕,无不念念,想俺家暨诸亲友定得神天之佑,一定平安!可知实深远挂兹。幸正义胜利,残暴屈膝,普天之下,喜庆太平。交通与生活亦日渐恢复。今得我国政府与英当局商妥侨汇后得到圆满解决,经已如常寄汇,大可喜也……
批信控诉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后,东亚人民的生活苦状。日本投降后,英国接管星洲,作为战时货币的日本军票作废,而一时间侨民手头却没有英币,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由于战时侨批中断三年有余,两边“未得只字片言可通”,亲人生死未卜,唯有祈求“神天保佑”。
家长里短
战争年代,侨批里谈论国家大事自然比较多见,但平常往日,更多的是家长里短。比较常见的话题有孝敬父母、家庭纷争、儿女亲事、子女教育等。
汕头侨批文物馆展示有一封“和仁”写给母亲的批信,信中儿子反复劝说母亲不要过于节俭:
母亲大人现今已时近半百有余,举人所言十分省俭,常时只想要买田,尔我兄弟三人在外,未曾有一人在家奉侍,十分惭愧至极。大凡买田,亦是子孙受用。请大人保重身体,得蒙上天被佑,常时要买肉来食,可以养气血。男随后略有光景,自晓回家布置家中田产,但求大人勿省俭为是。
从有关资料了解到,批信大约是清朝末年“叶和仁”从马来西亚寄到广东嘉应州老家的。从叶和仁的母亲身上,可以看出传统女性勤俭节约的美德;从叶和仁身上,又可看出男人的拼搏顾家以及孝顺之心。批信后文则批评弟弟“嫖赌食各样俱齐备”,责其戒烟:“三位大哥在外十余年,亦未曾沾此洋烟,独出尔一人食烟。困苦在家如无声息,叫其戒清洋烟,同朱桂亦可,张姑丈亦可,出来齐埠亦可,任其自己主裁。”尽管常年在外,批信中的叶和仁也表现出一家之主的担当,这种负责的作为,在当时许多海外华侨中具有明显的代表性。
不少侨批也反映华侨在外打拼的艰辛。典型者当属印度尼西亚华侨陈君瑞在丁卯年寄回家的侨批中,附加一张写着大大的“难”字为题的七言绝句:“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每次看到我都会想,陈君瑞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绝望,才会寄这样的批信回家,而他的家人收到这封侨批时,又该是怎样的伤心难过。
真正能发大财的华侨毕竟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靠着自己省吃俭用给家里寄批银,多赚多寄,少赚少寄。1940年,暹罗许松潮寄饶平隆都母亲的侨批写道:“莫奈暹中行情过苦,现今取利亦是难矣。故此批信少稀,候近来有利入手自当捷寄。”隆都镇超过一半居民是侨眷,家庭经济收入都依赖侨批。
除了定期寄批银回家的压力,不少在外的华侨还要为家庭琐事而操心。
1949年,在自新加坡寄给潮汕妻子陈氏的批信中,张文潮对于妻子和儿子经常吵架的事情表现得十分恼火,要求他们“理宜和睦”,甚至以“停寄侨批”相威胁:
近复得悉,知汝与茂鉴两人屡屡发生口角。闻报之余,怒火中烧!谅係口腹太饱,汝等须念先人名誉,理宜和睦……汝等若不省悟,改过自新,为母当存慈念,为子则俱孝心,上和下睦,家道自兴。苟再迷迷不省,或探有非理之事,即停寄侨批,待汝等口角度活也!
尽管说气话,但一家之长还是表达出亲和的一面,信中交代儿媳妇和二女去拍照片,寄到新加坡给自己看看。更重要的是“今时势交迫,恐难久长,苟有意外,水家批难寄,则祈三弟帮忙家用,侯后自当奉还也”。再怎么吵架也是一家人,在国家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想好一家大小的生存后路才是关键。
汕头侨批文物馆内还有一封长达数千字的侨批,是1957年泰国华侨林朝光寄回来的。信中提及父母经常发生口角、弟弟惹母亲生气等家事,劝诫父亲不要过多干预家事,让母亲管钱理家,并批评教育弟弟应对家庭负责。身为兄长的敦敦教诲,让人读来颇有《曾国藩家书》之感。
相比之下,生老病死,男婚女嫁,则是侨批里头的大事。
1940年,暹罗华侨“文高”写给母亲的批信中提到“文英”从名字推测可能是其妹)的亲事,非但在泰国把对方家庭成员、店铺地址、股份结构打探得清清楚楚,还让国内的母亲去了解准女婿的工作和品行:“此子现在塘做何事故?性格品行是否端正?此子名叫什么?祈在来信时告知,以便探问也。”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在外华侨的择偶观。
有一封抗战期间寄到国内,署名“嘉成”的侨批写道:“得弟照常读书,男甚欣慰。细妹今以(已)长大,谅无入学之可能。此间诸弟妹皆在中华学校授课,钦弟则在红毛学校读书,兼读华文。兹际国难当头,为争取国家存忘(亡),保守领土而致大战在广东,一方面粮食自然高贵,只求勿至恐慌,勿逢战争之地,则愿足矣。”可见海外华侨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侨批档案图鉴》收录有郑奕江于20世纪50年代不同年份寄给儿子郑万里的侨批,分别寄到三所学校,其中批银当是学费无疑。像这样父母在外洋务工或做生意,子女留在唐山读书的,当不在少数。家长会按时寄侨批缴学费,一些学生甚至会在学校附近相熟的饭店寄膳,记数后按月凭侨批结账。据说,像著名侨商陈慈黉这样的大家族,以前家族里的适龄子弟都会送回国内来受教育。
儿女情长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了,有些诗人已经从梅树的枝头,青年从少女的怀里,闺中少妇从细雨洒落窗格的声息中,知悉春天的踪迹。
春天在我,总是感到一种兴奋的诱惑。当她轻轻地来,偷偷地走的时候,剩下来满堆愁情别绪,叫我尝尽“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的滋味。我痴心在渴望,日夜的期待,春天终于在梦中给我迎着了。我的心陶醉在她芬芳婀娜的怀里,我梦到故乡的春天。
春天在故乡,还是依旧一样,寂寞与惆怅,没有使她的美丽损伤。玲珑俏丽的燕子,还是呢喃地穿梭在柳丝间……这样怎不惹起游子的一片思乡啊!我迷惘于大自然始甦的生命中,觉得自己很渺小,渺小得如湖面上漂浮的一叶萍藻,随着那春水微波,逍遥的漾着,漾着,这可见我们的故乡的春,实在会使人留恋缅怀的。
乍看以为是朱自清或郁达夫的散文,实际上是一封侨批的开头,而后才慢慢引入批信的正文。作者笔法细腻敏感,诗意浪漫,把原本愁闷的异国打工生活写得优美动人,对于在唐山展信的读批人来说,真是一种安慰和享受。
这封侨批收藏于澄海樟林永定楼侨批展览馆。一并展出的还有数封同样用硬笔蝇头小楷写就的侨批,均是由泰国“黄英华”写给澄海隆都的爱人“爽真”的,时间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这时红头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轮船,部分批信甚至用上了“航空信笺”,故而往来频繁。而据批信内容提及,双方离别至少有八年。
时间好像和巨轮般的在旋转着,我们的远别期间也随着光阴推进中,不知不觉已溜过了八个攸攸的寒暑。这也好似是经过一场绮丽的梦幻般攸攸地在空中飞舞。当梦幻的烟雾散布着而清醒时,往事的一幕幕会在心坎里重忆起来,我们的恩爱如何甜蜜,如何美满幸福,在这时,却被那无情的狂风吹散到万里的云天,才致我们的别期走着这么悠长,这真有一番遗恨的啊!
这些侨批每篇约一两千字,笔迹娟秀,行文优美,情真意切。按说,如果番客和家人都不认字,番畔的侨批需要找人代写,唐山收批后又要找人帮忙读,且往往全家人一起听,那么侨批中是不大可能写个人隐私的。除非双方都有文化,侨批是亲笔写的,收批人也自己展读,才可能在信中畅所欲言。
由于是亲密的爱人关系,这一系列批信格式相对自由。单是称呼,就有“爽真”“爽真爱妹”“遥念的真妹”等多种变化;且不避亲昵暧昧,落款也用“兄”“你的爱兄”“你的遥念爱兄”等。
批信内容多是描述生活近况,抒发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从信中得知,英华在泰国的一家火砻(机器碾米厂——编者注)作,可能由于压力太大,相思太苦,信中反复提到自己近期患了“神经衰弱症”,连带各种隐私的病状都事无巨细地一一写明,原因就如作者自己所写的:真妹,我因为很爱你,所以在我的私人生活和一切的环境,都很详细告诉你。”“……你最有爱我的心,所以我不得不倾吐出来。”
巧的是,《侨批档案图鉴》也收录了一篇“英华”写给“爽真”的信,从开篇“别后不觉已有年余了”来看,似乎是更为早期的批信。此时英华给爽真寄去了“耳钩手只”(耳钩、戒指),批文更大的篇幅是商讨“爽真”到暹罗一事,看得出英华多有顾忌,犹豫不决,最大的担心是“又恐日后在外不能维持生活,反受他人耻笑”。后续如何,不得而知。
几封侨批断断续续,无法让人知晓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在感动于“英华”的痴情与忠贞之余,不禁好奇,“英华”和“爽真”什么时候得以团聚?他们后来过得好吗?想想那个时代,有文化的人生活尚且如此,而对于千千万万不识字的华侨来说,讷于口又拙于手的他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假如没有侨批,华侨的爱情如何表达?假如没有侨批,在外劳生拼死的华侨,在亲人心目中会不会变成没有感情的赚钱机器?
写批人与送批人
要感谢那些写批人,替我们记录下那么多故事。
写侨批首先得写一手好字,字迹清晰明了;其次得知晓侨批的格式;再者还需学会聆听,把口语组织成文句。把三者结合起来并非易事。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中,主角郑梦梅过番后便是从写侨批做起,再慢慢发展经营批局,成长为爱国侨领。抗日战争时期,水路交通中断,郑梦梅亲自探险,开辟陆上侨批通道,想方设法帮助华侨把侨批送回唐山,并暗中支持抗日,报效祖国。
与“郑梦梅”从外洋替人写侨批寄到国内相反,在唐山,写批人主要负责的是写回批。
澄海樟林有一位传奇的写批人——洪铭通,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帮人写回批,一直持续写到2005年逝世为止,当地人称“写批洪”。樟林永定楼侨批展览馆二楼陈设着一副桌椅,正是“写批洪”生前工作的遗物。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以及一本《潮州十五音》。
据说,“写批洪”喜欢将侨眷讲述的话用潮汕口语书写,番畔的华侨收到后读起来更为亲切。不知是否受到乡音的感染,番客寄批银的概率也相当高,大凡找“写批洪”写回批的侨眷,批银很少有断寄的。
“写批洪”写回批有自己的原则,据说他有“四不写”:
钱银数条不清者不写;
夸大儿孙不肖引以同情而求多寄钱者不写;
伤天害理唆间人家孬话者不写;
有辱国格,装穷叫苦者不写。
这是写批人的诚信,也是高尚的职业操守。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送批人的角色。《潮州志》称:“溯批业之源起,乃由水客递变。”最早替人家带钱、带物、带人、带信的人,由于经常坐船往返于番畔与唐山之间,被称为“水客”。后来侨批需求量太大,转而交给更专业的批局经营。批局雇有专业的送批人,俗称“批脚”。他们带着雨伞,挎着市篮,系着浴布,风雨无阻地为侨眷送侨批。
汕头侨批文物馆如此介绍送批人:“每天要走近百华里的路,分送上百封侨批,而酬劳仅为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丢失侨批的现象。”在小说《平安批》里,送批人也很受人尊敬,劫匪路霸都不敢随便打送批人的主意,否则会成为人民公敌。
在潮汕本地,人们称“批脚”到来为“客鸟(喜鹊)投林”,因为他们总是带来批银,就像喜鹊降临预示着有好事发生。一些收到侨批的侨眷,甚至会热情地请“批脚”吃红鸡蛋甜汤。
2013年6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目录》。随着越来越多的侨批被解读,散落民间的大数据被逐步激活,一个个写在纸片上的故事变得立体起来,全球视野下的个体迁徙有了历史意义,大时代中的小命运闪烁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