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一段私人往事

2024-05-17 13:27:5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云从龙(文史学者)

  父子两地书

  漂来漂去,我终于如愿以偿,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郑州分销点落脚。高考落榜是我的一次失败吧,和叶田分手算是我的失恋吗,万替解散可是我的首次失业呀——失败、失恋、失业,我一一品味,一天天地长大成熟。

  这是一个懵懂青年在给父亲的书信里写下的话,时在1996年3月28日。是年,他22岁,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1992年,他就读于河南博爱县第一中学。1993年,他高考“落水”,只好去郑州读自费的黄河科技大学。对于这所学校,他最初的印象是,“不免有失望感”,仅仅几天以后,又“深深地爱上了”它,因为“在这儿将要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却是一中不能比的”。

  1995年夏,他完成了在黄科大的学业,踉踉跄跄地走向社会。怀揣文学梦,他一心想去报社、杂志社工作,最后却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家先做出版后做家政的民营创业公司——万替公司。在这里,他多次想施展抱负,大干一番,但最终未能如愿。在这期间,他还经历过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情”。为了表示对“恋人”的珍视,他将她的来信“一笔一画地抄录于硬面笔记本”,想着将来依时序结集,一年一册,却没想到,等来的是对方决绝的分手。

  生活宛如月圆月缺,命运为一个人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又常常会推开一扇窗。1996年,万替公司解散,他转身进入郑州三联书店。其时,他只知道去三联书店做一名营业员是夙愿得偿,却不知道在这里,他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写信的青年叫马国兴,收信的人是他的父亲马耀武——河南省博爱县磨头卫生院的一位医生。从1992年到2001年,马氏父子一共往来通信一百七十三封。2016年,马国兴陆续将这些书信誊录整理,并于2023年3月结集为《我在郑州挺好的:父子家书1992—2001》(下称《父子家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至此,这段父子之间的“纸短情长”才为世人所注意。

  很多看过《父子家书》的读者,都为书信中涓涓流淌的父子情感所打动,笔者亦然。但相比之下,笔者特别在意贯穿于一百七十三封家书的一个细节:经济账。

  在《父子家书》中,存有诸多关于马氏父子之间经济往来以及马家的家庭收支记录。在笔者看来,这些在当时不经意间记录下来的数字,客观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一个县城工薪阶层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也为我们回望市场经济浪潮下的世相百态提供了颇为难得的样本。

  经济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马国兴读书及走向社会初期,马耀武为其提供的生活费;二是马国兴进入郑州三联书店工作后的工资收入情况;三是马耀武的工资收入;四是马家的日常收支情况。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记录虽然多寡不一,但都真实准确,值得深入探究。

  儿子的大学生活费

  《父子家书》始于1992年5月3日,此时马国兴就读于博爱一中,一年后因高考“落水”就读黄科大。这是一所自费、自考,毕业后需自谋出路的大学。1993年8月3日,马耀武请朋友开着夏利车,与长子马国正一起送马国兴到郑州上学。从这一天起,马国兴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一直到1995年6月毕业离开学校。

  这段时间里,马国兴与父亲频繁通信。在父亲的回信中,除了鼓励儿子用功读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事情是,凡有汇钱,都会在信中予以说明,叮嘱其如数查收。根据笔者粗略统计,大学期间,马耀武向马国兴汇钱的情况大致如下:

  汇300元(1993年11月)

  汇150元(1994年1月)

  汇150元(1994年3月)

  汇200元(1994年5月)

  汇300元(1994年9月)

  汇200元(1994年11月)

  索150元(1994年12月)

  汇200元(1995年3月)

  汇200元(1995年3月)

  汇300元(1995年5月)

  汇200元(1995年6月)

  另有150元,由马耀武托马国兴同学苏秀珍分两次捎去(见1993年8月及1995年5月信),总计2500元。

  从1993年12月马国兴写给马耀武的信中,我们得知,其大学学费是每学期350元,住宿费150元。而从1993年11月到1995年6月,共计20个月中,马耀武平均每个月要为儿子汇去125元生活费,相比学费与住宿费,这个数目显然是比较高的。而这还不包括信中未提及的一些汇款,如果算在一起,马耀武每月为儿子寄去的生活费应该要高于125元。

  每月125元生活费,并不意味着马国兴花钱无度,相反,他秉承家风,一直是一个节俭的人。真实的情况是,1993年前后,受全面取消凭票供应等因素影响,物价普遍上涨。当年,上海的猪肉价格最贵时曾达到一斤12元,而很多人的月工资,仅有二三百元左右。

  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却较低。1994年夏天,博爱县一斤黄瓜只卖5分钱,马家要为马国兴凑齐1500元学费等,就得卖三万斤黄瓜。“那么多黄瓜,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一幕,给马国兴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可这还是对于一个工薪家庭而言,对于那些没有工资收入仍要供孩子上学的农民来说,就更艰难了。

  父亲的工资收入

  如此一笔持续性的开支,从何而来呢?这涉及马耀武的收入情况。在1994年9月22日的信中,马耀武向马国兴坦言:爸爸为了培养你这个大学生,已一年有余没有正儿八经休过一个星期天,为的是多挣钱。”由此可知,工资是供给马国兴读大学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对此,马国兴也说: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生活费是求学支出的大头,远超学费与住宿费之和。当年磨头卫生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父亲的工资涨了一大截,所以我才能后顾无忧地来郑读书。”

  1994年10月,马耀武的工资首次超过1000元,这对他和整个家庭而言,是一个重大变化。此后,他的工资一直在上涨。如1996年9月领到1300多元,10月领到1400多元,1997年春节领到1600元,3月领到2000元(两个月),4月领到1057.88元,5月领到1414元,6月领到1277.02元,11月领到1888元。1998年5月领到2120多元,“是创了纪录的新高”,以至于他在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能给家里添置一辆轿车。

  工资不断上涨,既有赖于当时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与上升腾飞的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即使如此,日子依然过得紧紧巴巴。如在1997年四五月间,马耀武先后两次对马国兴说,自己当月的工资在兑付了日常的支出外,“所剩无几”,语气中明显有所怨艾。

  怨艾的原因不是工资太低,而是每月用钱的地方太多。马耀武曾对儿子坦言,作为家里的“中流砥柱”,他必须做到“承上启下,心底无私天地宽”。言外之意,除了履行供给马国兴上学的基本义务,还要尽心尽力照顾好一家人。

  故而他每个月的收入,总是会分成好几份,一份交给妻子,一份照顾其他子女。如1997年3月拿出2000元为次子还债;1997年5月的工资中有500元给了女儿,用于她购买自行车。6月又匀出1000元,支援城里你香姐了”,最后才轮到自己,往往“所剩无几”。

  此外,自马国兴在郑州三联书店稳定下来之后,马耀武又有了一个新的“任务”:为儿子存钱,以备其将来的婚事。如1997年11月22日信中写道:“本月工资领了1888元,为你们储蓄一个四位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还有一些另外的开支,如帮次子修建新房,借给亲朋好友,春节给小孩压岁钱,为家庭成员添置衣物等,均由马耀武一人负担。这让他不由感慨:“钱是有花的去处。”养家,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

  “人生路漫漫,上下求索”

  相比父亲马耀武的“捉襟见肘”,马国兴的日子倒是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味。尤其在他进入郑州三联书店工作之后,事业一路攀升,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极短时间内,就从“失败、失业”的窘境中摆脱了出来:

  从3月28日进入三联书店,如今我试用期已过。每月15日发工资,发的是上月那几十天的工资,我已领了三次,分别为347.70元、346.70元、385元。(1996年8月1日信)

  本月收到550元——为工作以来之最。(1996年8月18日信)

  15日发工资,基本工资加奖金加津贴加电话补助,加上加班费,共收到538.10元。(1996年11月19日信)

  我们提前十天发了工资,我是基本工资、津贴、加班费、误餐补助、奖金共收了996.80元,另收红包400元。1997年2月7日信)

  今天又是发工资的日子,三儿得到1000余元工资。(1997年3月15日信)

  又发工资了,基本工资加奖金加津贴加……共计1188.50元,是全店最高的。1997年4月15日信)

  工资逐渐上涨,也便有了存款。1997年2月,马国兴往银行存了700元,实现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笔存款”。此后,几乎每月都有结余,到1998年5月时,这笔存款已积累到5000元。从伸手向父亲要钱,到存钱自己“养活”自己,这显然是一种成长。

  对于马耀武而言,这更是一种莫大的回报。1996年5月,当马耀武得知马国兴在郑州三联书店首次拿到工资时,他当即去信说道:“为你能拿到340多元工资而高兴。这是你辛辛苦苦为之奋斗而得来的,我想你一定很珍视。这仅仅是开始。”

  1997年3月20日,当得知儿子的工资破千元并且还可以存钱之后,马耀武回信道:“为你高兴,因为每月能拿到千元以上薪水,并每月储蓄700元,这将为以后的日子能更好过打下基础。你工作上干得很投入,我及全家人等自然就放心了。”

  次月,他再次写道:“也不枉你十年寒窗读书用功,今有收获,每月有千余元的薪水,对你立足郑州、图谋发展是很好的经济保障。试想,如果没有这笔收入,那将是一番不可思议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那时的马国兴,或许并不能完全体会到父亲的心情。多年以后,他追忆初入职场的日子,轻描淡写地说道:“当时月均900元的收入,自称已经步入小康。”殊不知,这个900元,在马耀武心中的分量有多沉,果实有多么地来之不易。为了马国兴的成才,他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与守候。

  谈到工作,人生路漫漫,上下求索,总不是一帆风顺、平直顺畅的,是会有坎坷和波折的。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要通过个人艰难地不断地进取,成功和荣誉在等着你。爸爸相信你。

  这是马耀武曾经写给儿子的寄语。现在,儿子终于做到了,作为父亲,心里该有何等的高兴。

  《父子家书》中的经济账,留给笔者一个最大的印象是:在时代大潮中,无论儿子还是父亲,二人的生活都如旭日般不断上升,而非泥沙一样下沉坠落。在20世纪90年代,以收入而论,他们早已迈入中高收入阶层。但这并不是生活的终点。对于马国兴而言,他还要结婚成家,人生路上还有更大的事业等着他去实现;对于马耀武而言,他还要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好家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未来都还很长,很值得期待。

  1992—2001年,书信中记录的不仅是马氏父子那十年的生命轨迹,也是整个时代的精神群像。从1992年“商业元年”“全民下海”的浪潮开始,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在不断地上升和腾飞,改变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一个好的时代,恰如一个用心爱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