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024-05-17 13:33:4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 砺

  在近代中国,三湘大地诞生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一批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这里要说的是一位虽然不像他们那样轰轰烈烈,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就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

  才学超群 投身幕府

  邵阳是湖南省中部的一个古城,史称宝庆府。近代邵阳还出过晚清重臣魏光焘和近代民主革命家蔡锷等历史名人。魏源也是邵阳人。魏源,名远达,字默深,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出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村(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

  魏源从小酷爱读书,他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他勤奋读书的故事。他7岁进入伯父魏辅邦主持的家塾,跟从塾师读经学史。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家中楼上,手不释卷地苦读至深夜。母亲担心他累坏身体,不得不强迫他熄灯睡觉。他却在父母入睡后,用被子捂着灯光继续通宵达旦地潜心苦读。由于魏源平日很少走出书房,以至于自家喂养的狗都不认得这位小主人,魏源偶尔下楼,便会陷入群犬围攻的窘境。如此这般,几年功夫他就把家里的藏书读尽了。

  魏源幼年时便已家道中落。9岁那年,他带着母亲做的麦饼去200多里外的宝庆城参加童子试。考官为了测试其才学,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出了上联“杯中含太极”。聪明的魏源摸着怀中的麦饼,脱口对出下联:腹内孕乾坤。”他的机智和抱负让考官大为惊异,一时传为佳话。

  嘉庆十二年(1807),13岁的魏源离开家塾,来到邵阳城爱莲书院求学。爱莲书院的名称来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据说那篇名作就诞生在这里。三年的县学读书生活让魏源拓宽了知识面,增进了学问,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先是以名列前茅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接着又在嘉庆十五年(1810)的院试中力拔头筹,以第一名案首的成绩考中秀才。此后,魏源回到故乡,开馆授徒,度过了几年乡间塾师的生涯。因为他书教得好,声名远扬,许多学子慕名来到他的门下。

  魏源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能够快速浏览书籍并准确记得其中的内容,这得益于他超常的记忆力。一次,他受朋友之托去邵阳城内购买一本《应试文选》,却发现各家书店均已售罄。他便来到府城藏书楼借到这本书,边看边记,用了一上午读完。回到家中,他凭着记忆将原书背诵出来,由朋友在一旁记录。就这样,不到两天功夫,一本《应试文选》便完整地复制了出来。魏源一生著作颇丰,与他的这个独特本领不无关系。

  嘉庆十八年(1813),为了准备参加贡生的选拔,魏源来到省城长沙,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学习。在岳麓书院的读书生活虽然很短,对魏源一生的影响却很大。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时任湖南学政的汤金钊。那一年,汤金钊与湖南巡抚广厚共同主持湖南拔贡,前者慧眼识珠,对才华横溢的魏源尤为赏识。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以及同科拔贡的同窗李克钿、何庆元等名士都成了魏源的知交。

  岳麓书院的岁月让魏源终生难忘,他曾写作《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一诗:“斜照颓湘流,湘江生暮烟。钟声自何来,破此山苍然。暝色至无际,已隐青林端。远水带鸥明,近响随樵喧。老僧隔遥岑,欲访将何言。聊同暮云出,仍随飞鸟还。”流连于山水之间的魏源,诗作中不寻常地展现出“清超淡远”的情怀。

  嘉庆二十五年(1820),魏源全家东迁,来到其父亲魏邦鲁任职的江苏定居。两年后,他在乡试中以优异成绩中举。此后不久,魏源先后进入贺长龄、陶澍以及历任两江总督陈銮、裕谦、壁昌、李星沅等人的幕府,开始了长达20年的幕僚生活。

  魏源与同样出自岳麓书院的湖南前辈陶澍和贺长龄有着密切交往。道光五年(1825),因洪泽湖决口,漕运阻浅,陶澍调任江苏巡抚,主持漕粮海运。他命魏源襄助政务,参与漕运、盐务和水利等方面的改革。其间,魏源撰写出《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著作。陶澍着意改革漕运和两淮盐政,这段经历让魏源对社会有了实际了解,完成了自身从经世致用到实践改革的思想飞跃。

  魏源还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编出120卷的《皇朝经世文编》,这是一套开启近代经世致用及改革图治思潮的散文总集。此书刊行后大受朝野欢迎,供不应求,风行数十年。

  魏源才学超群,可是后期的科举之路却不很顺利,他多次参加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道光六年(1826),与他同时落第的,还有与他同样坎坷的龚自珍。两人都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人称“龚魏”,是晚清中国启蒙运动的“双子星”。

  著书立说 造福一方

  南京城西清凉山下有一个闹中取静的乌龙潭公园,园子不大却底蕴深厚,与历史上众多名人有着渊源。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在这里留下了饮马处和附近的驻马坡;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乌龙潭设置放生池,并亲笔撰写《放生池碑》,如今潭西还有清代所建的颜鲁公祠;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的随园故址近在咫尺;乌龙潭畔还有曹雪芹的踪迹……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看中了风光秀丽的乌龙潭,于是在潭畔有着“诗巷”之称的龙蟠里购地,建起了一座三进的宅院。起初他为爱屋起名“湖干草堂”,后来借用《诗经·大雅》中的篇名“卷阿”,将这座宅院改名为“小卷阿”。魏源喜欢乌龙潭的清幽静谧,他曾因此写下一首《乌龙潭小泛》:“偶载一船山,来游半湖月。但闻水气香,不见荷花发。风响一池荷,穿香面面过。直穷荷尽处,空水受光多。”

  与魏源往来甚密的陶澍、林则徐等都是小卷阿的座上客。一天夜晚,魏源与陶澍在乌龙潭泛舟赏月。陶澍看着周边山水,赞叹“乌龙美景,秀色可餐”,魏源不禁答道“有此妙处,何必西湖!”这便让乌龙潭有了“小西湖”的美誉。魏源的后半生长年生活在小卷阿,在这里完成了多部著作。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进入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当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幕僚的他直接参与了抗英战争,还曾在浙江定海前线审讯过敌军俘虏。面对英军的横行肆虐,腐败的清政府却在和战之间摇摆不定。朝中的投降派大行其道,昏庸误国,坚决抗敌的林则徐反被诬害,遭到革职问罪。这让魏源十分愤慨,他决意辞职,以著述表达自己的主张。

  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完成了《圣武记》。这部14卷的著作记述了从清朝初期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和军事制度,包括平定新疆之乱、戡定台湾等一系列事件。魏源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对一些军事问题的见解,意图激励朝廷延揽天下人才,发愤振兴武备。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届五旬的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终于考中进士。后来,他到江苏东台和兴化任过知县,7年后升任高邮知州。每到一处,他总是清廉自守,造福一方,赢得百姓爱戴。在东台知县任上,为了平息民变,他倾囊拿出自己的4000多两银子去赔垫前任所欠的漕务税款。上任兴化县令不久,当地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他将县衙搬到大坝之上,冒着狂风暴雨身先士卒地带领民众筑堤护坝,保住了百姓的家园和庄稼。秋后,人们感激地将收获的稻谷称为“魏公稻”。

  魏源为官恪尽职守、为人称道,然而,如果要说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在著作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海国图志》 时代巨著

  在邵阳火车站前有一个气势宏伟的“魏源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魏源塑像,他手持书卷,仰首眺望远方,神态严峻,目光深邃,似乎陷入沉思。广场上还有一组反映魏源生平的浮雕,巨幅的《海国图志》书卷无疑是其中重点。魏源一生著作很多,除了《海国图志》,还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默觚》等,他的诗文也被整理为《魏源集》出版。为什么《海国图志》占据了显赫位置,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魏源与林则徐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一生结下不解之缘。早在道光十二年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时,魏源便结识了这位比自己年长9岁、意趣相投的朝廷大员。两人从此成为朋友,过从甚密,直到5年后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离开南京。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因为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廷急于跟英国人议和。道光皇帝将发起禁烟的林则徐当作替罪羊,将他遣戍去新疆伊犁。当年夏天,林则徐途经镇江的时候,魏源赶去与他见面告别。

  林则徐拜托魏源完成一件自己未了的心愿。林则徐说,自己担任封疆大吏多年,与洋人打过多次交道,迫切希望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与现状,遂萌生了编写书籍介绍外国的想法,为此还留心搜集了很多参考资料。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他让幕僚把1836年于伦敦出版的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并亲自加以润色,编撰成一本名为《四洲志》的译著。如今被发配边疆,林则徐感到自己年老体衰甚至来日无多,已经没有精力继续著作,于是想到请故交魏源来完成这个事情。林则徐把所有资料和《四洲志》书稿都交给了魏源,嘱托他编写一本能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国家前途的书籍。

  鸦片战争的失败原本就让魏源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感失望。如今好友相托,他索性辞去幕僚之职,回家专心写作。魏源以《四洲志》书稿为蓝本,参考了大量能找到的历代典籍史志和国人在世界各地的见闻实录。此外,还搜集到一些外国书籍和资料,其中有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玛吉斯的《地理备考》等多种著述。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一月,一套50卷图文并茂的《海国图志》编辑出版了。海国”即海外之国,这部书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情况。在序言中,魏源明确表明编辑此书的宗旨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后来魏源中举并走上仕途,对《海国图志》的修订和增补也一直没有停止,道光二十七年(1847)增订为60卷,咸丰二年(1852)扩编到100卷。

  书中搜罗了约80幅地图,包括亚、欧、美、非四大洲各国的地图,以及反映中国周边国家历史沿革的地图。《海国图志》开始两卷为“筹海篇”,详细分析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探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途径。后续篇幅对各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兵备和宗教等各方面情况作了尽可能详尽的介绍。卷七十四至卷八十三,阐述中国地理概况及沿海地区的形势。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具体介绍西方先进战舰和火器技术,并收录有《火轮船图说》《铸炮铁模图说》等科技文献。最后五卷叙述的则是地球和天文方面的科学知识。

  这部巨著如果放在当下,其中一些内容可能显得并不是那么深奥,可是在180年前的晚清,在闭关锁国的形势下,这部著作当之无愧是国内最为详尽的世界史地知识图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它打破了千百年来“天朝上国”的概念,第一次提出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无疑是一部划时代著作。

  19世纪后期,西欧与北美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水平突飞猛进。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却将先进科技和文明视为洪水猛兽。从朝廷官员、社会贤达到普通民众,对世界的认知都十分有限。朝野上下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认识,让大清吃尽苦头的船坚炮利,依然被顽固派们昏聩地看作不值一提的“奇技淫巧”。

  按说,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清廷需要深刻反省,并深入了解西方世界,《海国图志》应该大受欢迎才是。可事实却是,这部书不仅得不到朝廷重视,也不受官员们待见。《海国图志》仅仅刊印了千余册便偃旗息鼓,不见踪影,一些思想僵化的大儒甚至提议查禁此书。

    畅销东瀛 影响深远

  《海国图志》在国内前景黯淡,没想到不久后却在日本风行起来。当时,这部书随着中国商船流入日本,由于书中有关于宗教方面的内容而被查封。不过这些书并没有被销毁,而是被送往官方机构,供幕府大臣们阅读。

  两年后,日本发生了“黑船事件”。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4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日本幕府开国。在不开国就开火的武力胁迫下,江户幕府只好同意开放口岸通商,允许美国船只在日本港口补给。第二年,江户幕府与佩里签订了《神奈川条约》。

  面对洋人的船坚炮利,日本人吸取了清朝的教训,迫切地想要了解世界,阅读《海国图志》就成了现成的最好途径。很快,这部书在日本畅销起来,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著,甚至被称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每个有抱负的年轻人都想方设法得到一册。因为供不应求,《海国图志》书价成倍飙升,还出现了手抄本。

  日本近代一些著名人物非常推崇此书。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坂本龙马17岁时到江户学习剑术。为了能抢到《海国图志》先睹为快,竟与师兄相约决斗。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年轻时为抢购《海国图志》,不得不在大雨中排队等候多时。

  甲午战争之前,在欧洲学习的大清海军留学生们,发现日本同学在吃饭时都会聚精会神地翻看日文版的《海国图志》。当时日本许多私塾都将《海国图志》作为教材。一个名叫吉田松阴的塾师在他的松下村塾中向学生们教授《海国图志》,特别是其中的“筹海篇”。这些学生中就有后来的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他们都是明治维新运动的元老。而吉田松阴则成了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和理论奠基人。

  毫无疑问,这本被清王朝弃如敝屣的《海国图志》,启发了大批日本青年,他们由此开始认识世界,并投身强国之路。日本历史学者评价:海国图志》起到了决定日本前进方向的指南针作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讨教,为何日本能够迅速崛起,伊藤博文反问:为什么不去看《海国图志》呢。由此可见此书在日本的名气和影响之大。

  魏源晚年弃官归隐,潜心研究佛学,编集有《净土四经》一书。1857年,魏源在杭州东园僧舍辞世,葬于南屏山方家峪。

  与林则徐一样,作为政治眼光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魏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海国图志》提出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早期目标,对洋务运动的出现、晚清军事近代化都有积极影响。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