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焕坚
公元263年的洛阳,嵇康最后一次弹奏古琴。此前十四年(249年),权臣司马懿发动政变,曹魏政权由此落入司马家族之手,而与曹魏家族联姻、迎娶了曹操孙女长乐亭主的嵇康,则一直对司马家族采取冷淡和拒绝合作的态度,这最终得罪了当时的掌权者、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在多次征召无果后,司马昭决定采纳谋士钟会等人意见,借口处死嵇康,以此警告仍然效忠于曹魏家族的朝臣和名士。
这一年,嵇康四十岁。临刑前,嵇康抬头看了下日影,知道行刑时间尚早,于是便向前来送别的兄长嵇喜索来一张古琴,弹奏了自己喜爱的《广陵散》。曲终声止后,嵇康叹了口气说,“以前袁孝尼想向我学习这首曲子,我却每每固执不肯传授他,可惜啊,广陵散》于今绝矣!”
【土生土长的中国乐器】
嵇康演奏的古琴,曾有过多种形制。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把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十弦琴;19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一张西汉时期的七弦古琴——与今天的古琴不同的是,这两把古琴,琴面上都还没有十三个徽位,因此只能演奏散音,而无法像今天的古琴一样,能同时演奏散音、按音和泛音。
另外,湖北荆门郭店也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土了一把战国时期的七弦琴,但其底板和面板是分开浮搁在一起,而不是像后世一样粘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乃至西汉初期的古琴,其形制还没有定型为今天通行的古琴样式。
尽管古琴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作为中国乐器大家族中难得的土生土长的乐器,古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区。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甚至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繁荣景象,可见当时的古琴,是一种通行于社会上下阶层的乐器。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精通琴艺的乐官,如楚国的钟仪、晋国的师旷等人,都是闻名于史书的古琴琴师,而魏国的魏文侯更是喜欢古琴音乐。一次,魏文侯听到琴师演奏新曲子,竟然不由自主手舞足蹈起来,可见古琴的魅力之广泛。
史载,孔子就曾经学琴于著名琴师师襄,在编辑《诗经》时,孔子甚至经常就着诗辞一边弹奏古琴、一边歌唱,“弦歌之”;晚年周游列国时,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但仍然“讲诵弦歌不衰”,以歌咏弹琴,来鼓励弟子直面艰难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伯牙与子期之后数百年,西汉时期,才子司马相如善弹古琴,一次他受友人邀约,在四川临邛巨富卓王孙家参加宴饮,席间演奏了《凤求凰》等多首古琴曲。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好孀居在娘家,听到司马相如的演奏后,同样工于音律的卓文君一听倾心,竟与司马相如一起私奔外逃。
卓王孙大怒,发誓绝不接济女儿。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因为生活所迫,返回临邛境内开店卖酒,最后卓王孙无奈,只好分赠给了卓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也因此得以解脱,专心钻研琴曲诗赋,并于后来获得汉武帝的赏识,青云直上。
当时,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独处长门宫,陈皇后就请求司马相如代写了一篇《长门赋》来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后为之感动。后人就运用这个故事,创作了琴曲《长门怨》。
【享誉天下的“雷琴”】
到三国魏晋时期,随着嵇康的死,古琴作为名士的象征,已经有了风雨飘摇之感。
嵇康被杀的当年,构陷嵇康的钟会领兵攻灭蜀汉,此后两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篡魏建立西晋,并于公元280年攻灭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西晋虽然统一全国,但以阴谋诡计著称的司马家族很快就陷入了长期动荡的“八王之乱”,当时,作为吴国亡臣的张翰在亡国之后,被裹挟来到洛阳为官。张翰的父亲是原来吴国的大鸿胪张俨,作为高门之子,张翰擅古琴,曾经创作琴曲《秋风》,取“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思念南国故土之意。
眼见西晋陷入内乱,远离故乡的张翰心生退意。后来,他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茭白)、莼羹和鲈鱼,遂辞官返回吴县(今苏州)故里。辞官前,张翰感怀地说:“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动情之下,他写下了《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从此,中国的琴史和文学史上,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美丽典故。
在先秦时期,古琴经常是与瑟还有歌咏一起配合演奏的,是为“琴瑟和谐”,也就是“弦歌”。在《尚书·益稷》中,就记载了当时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咏”,意思是用器物打着节拍,以琴、瑟伴奏歌咏——由此可见,精通古琴的张翰,他的琴曲《秋风》也是有着弦歌余韵的。
在魏晋以前的汉代,古琴的形制仍然有十弦、七弦以及底板和面板分开浮搁等形式,但到了魏晋时期,古琴形制逐渐定型,在传为东晋时顾恺之所画的《斫琴图》中,就描绘了古代文人制琴的场景。画中东晋时期的古琴,已经有了今天古琴的十三徽位,琴面和底板也是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大概在魏晋时期,中国的古琴形制就已基本定型为后世流传的样式。
古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定型,也使得斫琴术不断发展,进入隋代后,隋文帝杨坚的儿子蜀王杨秀,就曾经“造琴千面,散在人间”,杨秀在四川发起的造琴运动和技术传承,也使得隋唐时期,四川的古琴斫制闻名全国。
隋代仅仅存在了三十八年就宣告灭亡(581—618年),此后,四川涌现出了善于斫琴的雷氏家族,而由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古琴,在唐代和后来也被称为“雷琴”,其斫制之精良,琴音之雅正,也被后世千古传颂。
到宋代时,苏东坡家中就曾收藏有一把斫于唐代开元十年(722年)的“雷琴”,苏东坡曾经在《杂书琴事·家藏雷琴》中提及,其特点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雷琴”在唐代时就已享誉天下,而四川雷氏家族中,又以琴人雷威所斫之琴最为精妙,相传,雷威经常特意在大风大雪的天气里,进入深山老林,听辨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然后择良材,砍伐造琴。
唐代时,四川雷氏还有雷俨、雷霄、雷钰、雷文、雷会等斫琴名家,而他们所斫的“雷琴”,至今还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春雷”琴、大圣遗音”琴、飞泉”琴、“玉玲珑”琴以及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枯木龙吟”等,这些跨越千年的遗存,也是中国古琴艺术的珍贵见证。
【名诗琴曲,千古佳话】
就在四川雷氏家族享誉大唐帝国上下时,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诗人李白从故乡四川出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他游走于天南地北之间,旅游、高歌、纵酒、击剑、弹琴。
在李白留存的诗歌中,很多都写到了他自己弹琴或是与友人听琴的场景,例如在《东武二》中写“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在《送纪秀才游越》中写“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在《留别王司马嵩》中写“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诗人喝醉的时候,甚至会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诗作。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与一首古琴曲有关。
据说,李白初入长安时并不得志。他四处干谒求荐失败,决心离开时,在友人为他饯别的宴席上认识了王炎。王炎同样旅居长安,他和李白境遇相似,两人一见如故。李白在席间饮酒作诗,言不尽意,难掩愁肠。于是,王炎为李白抚琴一曲,以洗心中烦嚣。
曲子开篇极陡,好像奇峰壁立千仞。然后是若断若续的游丝般的声音,好像悬崖间一条时隐时现的羊肠小径。忽听得一阵繁弦促节,如乱峰纵横,随即又变为间或几声清脆的叮咚,如入幽谷听泉。接着像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似龙吟虎啸、鸟悲猿啼,最后慢慢归于沉寂……琴音沉寂良久,李白方如梦初醒,忙问曲名,知其为《古蜀道难》,遂感慨此曲甚妙,叹其无词可配。王炎即邀他为此曲配词,李白允诺后试之——名诗配琴曲,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在离开四川17年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为诗名显赫,42岁的李白被召至长安。唐玄宗甚至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随后,李白被供奉为翰林。但作为御用文人,并不能使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开心快乐,时长日久,散漫的诗人心生倦意,加上多少有些恃才傲物,最终唐玄宗逐渐疏远了李白,并将其赐金放还。
于是,李白在诗歌里感慨道:“功业若梦里,抚琴发咨嗟。”(《早秋赠裴十七仲堪》)或许,击剑属于意气激昂的上进;而抚琴,何尝不是诗人失落的伤心。
与李白命运相似的,还有诗人王维。安史之乱期间,被困在长安城中的王维被安禄山叛军俘虏后,被迫担任伪官给事中,等到后来唐朝官军反攻成功,长安光复,曾经出任伪官的王维等人全部被捕。按照唐律,王维当死,幸亏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上书表示愿意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以大难不死,仅以降职得到处分。
对于自己的这段历史,王维此后一直活在自责当中,他内疚自己“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此后,他“晚年长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在转向佛教寻求安慰的同时,他“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竹里馆》他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孤独的岁月里,王维经常以弹琴来告慰自己:“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就在李白去世前一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王维先行一步辞世,盛唐的两大诗人一前一后陨落,而古琴,是他们生命里最后的慰藉。
【探索古琴的奥义】
有唐一代,由于帝国开拓进取、广纳四方,使得来自各地的“胡乐”在唐土广为流行。当时,唐朝以“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并建立了包括燕乐、清乐、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安国、天竺等“十部乐”为基础的“唐大曲”歌舞体系,将器乐、歌、舞融为一体。
在热闹喧嚣的“唐大曲”面前,源自中华本土的古琴音乐却显得落寞起来,诗人刘长卿就在《听弹琴》中写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幽静典雅的古琴音乐,在蓬勃激昂的盛唐时期难以出头,安史之乱后,则更为没落孤寂。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董大)早在安史之乱前,就因为穷困潦倒四处流浪,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董庭兰在流浪期间,偶遇了诗人高适,高适则为他写诗《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高适尽管当时也郁郁不得志,但仍激励老友慷慨向前,此后,一路坎坷的高适因为追随唐肃宗而得到重用。
尽管在官方和民间都备受冷落,但琴师们仍然在努力探索古琴的奥义。当时,从9岁就开始学琴、会弹三百多首古琴曲的琴师薛易简,因为古琴技艺高超而官至翰林待诏。作为皇家琴师,薛易简在“唐大曲”的喧嚣热闹中尝试追寻古琴的艺术美学,他在《琴诀》中写道:“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对此,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评价说:西方直到18世纪后期才出现音乐美学的概念,19世纪后期才建立学术体系,而薛易简的《琴诀》在一千多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美学理论。”
【《醉翁操》:词曲合一,终成名曲】
唐朝天祐四年(907年),军阀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历史由此进入了长达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混战时期。一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中原地区才再次迎来了大一统的曙光。
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非常喜欢古琴。据说,起初古琴本为五弦,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各给增加了一根弦,古琴才形成了七弦。对于这个传说,喜欢攀附古人同时也有心抬升自己为所谓“圣王”的宋太宗动了心,他叫来皇宫中的琴师、琴待诏朱文济,表示将下诏制作九弦琴,并询问朱文济有何建议。
作为宋太宗时期宫廷中的“第一琴师”,朱文济坚决反对,并表示“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缺”。在朱文济看来,给七弦古琴增弦纯属画蛇添足,但宋太宗却执意而为,并令人制作了九弦琴,之后还强令朱文济在宴会上演奏。
无奈之下,朱文济只得进行表演。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宋太宗以为是根据九弦琴弹奏的新曲子,没想到耿直的朱文济却回答:我仍是以原来的七弦演奏的,这只是古曲《松入风》罢了。
不愿攀附帝王的朱文济,此后遭到了宋太宗的冷落,但朱文济“不好荣利”,不以为然。当时,北宋首都开封城中的著名僧人、慧日大师夷中是朱文济的古琴弟子,朱文济死后,得他真传的夷中的琴技扬名天下,后来,夷中又将琴技传给了越州(今绍兴一带)僧人义海。
义海拜别夷中后,长期隐居越州法华山修习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后来,很多人跟随义海学琴,但他的弟子却无人能超越他的境界。对于义海琴技无人能及的奥妙,同时代人、著名文人科学家沈括曾评论,“(义)海之艺不在于声,其音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从朱文济开始,夷中、义海、则全等人形成了一个传承有序的琴僧流派系统,在佛教和禅宗大兴的北宋,这是古琴流传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而佛教僧人与古琴艺术的融合,也为古琴注入了宗教的全新风韵。
从唐代开始兴起,进入北宋后更加蓬勃发展的禅宗,以其义理精深,俘获了北宋一代的知识分子,对此,宋时人张方平总结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释氏,指的就是佛教,尤其是禅宗。
作为北宋文学宗师,欧阳修久仰琴僧夷中大名,却一直无缘聆听。一次因缘际会,欧阳修得以在现场观摩聆听夷中大师另外一位弟子、僧人知白的古琴演奏,为此非常感动,他特地写了《送琴僧知白》一诗,其中写道:
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无其传。
……
岂知山高水深意,久以写此朱丝弦。
酒酣耳热神气王,听之为子心肃然。
后来,欧阳修被贬黜到滁州(今安徽滁州)担任知州,也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闻名后世的《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意蕴深远,成文后就广泛流传,同时代的北宋太常博士、音乐家沈遵特地追随欧阳修的足迹来到滁州,并根据《醉翁亭记》谱成了琴曲《醉翁吟三叠》,又称《醉翁操》。
清丽流畅的《醉翁操》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包括欧阳修本人都曾为《醉翁操》填词,但效果均不理想。欧阳修和沈遵相继去世后,沈遵的琴友庐山玉涧道人崔闲,又邀请欧阳修的弟子苏东坡为《醉翁操》填词,苏东坡于是挥洒写就:
琅然,清园,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最终,历经欧阳修、沈遵、玉涧道人崔闲和苏东坡的前后接力,醉翁操》曲词合一,成为千古名曲。
【琴声依旧,物是人非】
北宋后期,热爱古琴、琴技也不错的宋徽宗,曾在开封皇宫内专设“万琴堂”,“搜罗南北名琴绝品”,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唐代著名琴师雷威所斫制的“春雷”琴,宋徽宗特地将其列为“万琴堂”藏品第一。
公元1127年,女真人攻破开封城,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变。后来,宋徽宗收藏的“春雷”古琴流入女真人之手,并辗转到了金章宗手上,金章宗对“春雷”也非常爱惜,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春雷”殉葬。
女真人创建的金国,最终被蒙古人和南宋联合攻灭,此后,“春雷”不知如何又重现人间,并辗转落入蒙古大臣耶律楚材之手。耶律楚材本人也精于琴道,后来,他将此琴特地赠送给了他的老师、当时的著名琴人万松行秀禅师。
“春雷”古琴此后辗转流传,到了晚清时又流入裕亲王府,后又被民间琴家所得收藏留在大陆;但据传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张唐代“春雷”古琴,而南北两张“春雷”古琴究竟孰真孰假,至今仍是一桩疑案。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外逃建立南宋。宋孝宗赵昚毅然在1163年发起隆兴北伐,尽管遭遇失败,但宋人并未放弃收复故土的奋斗。43年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主持南宋军政的韩侂胄再次发动北伐,但此次北伐准备不足,加上四川守将吴曦叛宋降金,“开禧北伐”再次遭遇失败。
面对金人的压力,南宋奸臣史弥远与宋宁宗的杨皇后勾结,矫诏暗杀韩侂胄,并将其人头割下献给金人,由此换来了金人同意议和。受此影响,积极支持韩侂胄北伐的南宋大臣张岩也被罢官。此前,喜爱古琴的韩侂胄家中曾藏有众多古琴琴谱,张岩曾经抄录韩侂胄家中的琴谱,后来又四处收集古谱,合编为十五卷计划出版,历经一系列变故后,张岩将这些古谱交给了门客、琴师郭楚望(即郭沔)。
局势风云变幻,作为琴师,郭楚望只得无奈离开朝堂隐居。后来,他创作了琴曲《潇湘水云》,来表现他在开禧北伐失败后的心境——北伐遇挫、主将遇害、门主遭贬,作为一介平民,郭楚望无力改变时局,只得寄托古琴,传递愁绪。
而通过政变控制大权的史弥远,也在朝堂上下安插羽翼,为了打探宋宁宗的太子赵竑的动向,当听说赵竑喜欢古琴后,史弥远专门培养了一名善弹古琴的美女,将他安插在太子赵竑身边卧底,由此清晰掌握了太子赵竑的喜好动向。
公元1224年,宋宁宗去世,随后史弥远再次勾结宋宁宗的杨皇后和朝中大臣,炮制假诏书废掉了太子赵竑,并改立另外一位宗室赵昀(赵贵诚)为帝,是为宋理宗。第二年,史弥远以湖州兵变为由,强令赵竑自杀。
1276年,蒙古大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杭州)城下,被元兵俘虏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则连同宋恭宗还有百官臣属一起被押往元大都(北京),当时,宋朝宫廷琴师汪元量也随同被俘虏北上。
而状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在临安陷落后逃出生天,继续组织宋军抵抗元兵。就在崖山海战前一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在多次自杀失败后,文天祥被送往元大都监禁。
当时,同样为南宋状元宰相出身的留梦炎等人投降元朝,并试图劝降文天祥,都被文天祥坚决拒绝。琴师汪元量则在被俘北上后,因为琴艺得到元人赏识而被释放优待,有感于文天祥的坚贞,汪元量多次前往监狱探望文天祥,他还特地为文天祥演奏了《拘幽十操》《胡笳十八拍》等古琴曲,文天祥则多次“倚歌和之”。
作为一位流落民间的琴师,汪元量深知亡国之痛,对文天祥更是敬佩有加。在被幽禁五年后,文天祥仍坚持不降。忽必烈无奈,只得下令处死文天祥。
临刑前,文天祥特地向着南方故国大宋的方向郑重跪拜。然后,他要来纸笔,写下了最后的绝命诗:“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就在文天祥殉国五年后,经历国破家亡、看淡世事红尘的琴师汪元量决定出家为道士,并被朝廷批准南归。
翌年,汪元量抵达故乡钱塘(杭州),后来他组织诗社、寻访旧友,游湖南、入四川,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终老于山水之间。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