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曙明
清代中期的广州,当西关已被形容为“无寒暑亦无昼夜”的财货繁荣之地时,东山还是一片丘陵起伏、田连阡陌的郊野。东山究竟是何时开发,又是如何成为官宦人家的后花园呢?
当我们漫步于今天的寺贝通津、烟墩路、培正路、恤孤院路、新河浦、保安街、农林上路、梅花村,在树影婆娑、花影暗香之间,一座座小洋楼,错落掩映,或红砖绿瓦,或拱券花窗,或龛式山花,或罗马圆柱,既散发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气氛,也有大量新古典主义的元素,两者和谐交融。每一座都是那么古朴,那么沉着,如同一群遗世独立的老人,在历尽风雨雪霜之后,已步入从容安详的阶段,对岁月不再介怀。
东山的开发,在近代史上分为两波:第一波是鸦片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波是20世纪30年代。
【华侨的花园】
直到鸦片战争时,东山仍是十分原始的乡村,人们种田捕鱼,牧牛养猪,周围几乎没有什么现代生活设施——没有电、自来水,没有马路和一所像样的医院。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南京条约》规定广州为通商五口岸之一,其后的《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医院、学校、坟地,允许华人信教。1844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开始到广州传教,创办各种教堂、学校、医院和安老院、孤儿院等宗教、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1885年,浸信会教派成立跨省的“两广浸信联会”,会址设在东山。
1906年广九铁路动工兴建,1911年正式通车,铁路从东山经过,现代工业文明惊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广九铁路的兴筑,成为广州东部开发之肇端,美南差会(美国浸信会国外传道部)大量购买土地,兴建教堂和学校。其他的教会也纷纷跟进,1910年美国安息日会在猫儿岗附近宣讲福音。广九铁路(今中山一路)以南是浸信会的地盘,铁路以北是安息日会的地盘,后来逐渐拓展至现在的农林下路、三育路、福今路一带。
1889年浸信会在东山创办培正书院(今培正小学);原设在五仙门的浸信会男女义塾和福音堂,都搬到了东山庙前街,1914年转到寺贝通津;1908年原设在东石角教堂的培正学校,也迁到了东山,并在寺贝通津兴建了一座可容纳过千人的大礼拜堂,是当时浸信会在两广地区最大的教堂。第二年,浸信会在东山创办了慕先学校和培道学校(今第七中学)。1911年在培正小学旁边创办恤孤院,在寺贝通津创办安老院。今寺贝通津1号大院,就是原来的神学院,现在还保留着一幢教学楼和一幢宿舍楼。20世纪60年代,教学楼做过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的办公楼。
法国天主教安老会是一个天主教的女修会,亦译作贫穷姑娘会、安贫小姊妺会。这个教会在梅花村办了个安老院,院址如今是一所幼儿园。园里还保存着一幢三层高的欧式建筑,砖、混凝土结构,为原安老院的礼堂和宿舍。礼堂局部为两层红砖建筑,中部是礼堂的大空间,前设门廊,建筑显得平缓舒展。宿舍为拱廊式三层红砖建筑,规模颇为宏大。
经过浸信会、安息日会的早期开发,东山的大量田地被用于非农业用途,大量非农业人口迁入,教堂、学校、医院、安老院、孤儿院等机构相继出现,相应的商业、服务业也慢慢兴起,标志着东山开始进入城市化进程。
1909年,美国华侨、侨眷钟树荣、郭乃伦、包华、黄启有、何茂均等人合资,组成的“郭群益堂”,向寺右乡农民购买大片荒地,分为六块出售。侨眷钟树荣在今烟墩新街入口西侧兴建房屋,他的侄子钟玉波从美国回国,在东侧地段建筑洋房两座。檀香山华侨江茂德、江顺德兄弟,在今烟墩新街及靠近寺贝通津的南侧分别建了两座洋房——它们是东山小洋楼的滥觞之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战火连天,不少华侨返国避乱。当时,老城区与西关地区已是人烟密集,很难觅得立足之地,而东山仍属郊野,未开发的土地很多,而且华侨在国外多半已信教,东山的基督教气氛浓郁,有不少教会学校、医院。华侨回国后,为了方便子女到教会办的学校就读,方便做礼拜,自然会选择这些地方。而且因为外国人多,治安也较好,于是纷纷独资或集资购地兴建住宅,或自住或出售。新一轮的开发热潮从房地产开始,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兴起,那里原有的乡村景色,已渐行渐远。
1915年,美国归侨黄夔石组织“大业堂”,购得龟冈荒地18亩,挖掘平整,开辟了龟冈一、二、三、四马路,分段出售。开平华侨黄宝善堂、黄三多堂、黄维善堂、黄协秀堂等,争相在这里买地建房。许多华侨得到发,纷纷加入炒地皮的行列。
杨远荣、杨廷蔼掘平龟冈附近江岭的小丘,修筑了江岭东西街;钟树荣等开辟广成路一带,并先后建筑房子;梅彩迺在烟墩路兴建彩园为住宅;浸信会牧师张立才、曾维新、杨海峰等,虽非华侨,但接受华侨委托,代其经营地皮买卖;嘉南堂以低价购得拆城的砖头,用于建筑龟冈五马路的房屋。
这股华侨投资热潮持续了有十年之久。1916年开辟了署前路;1918年开辟了启明大马路至四马路,合群一、二、三马路、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1920年开辟了美华路。以政府主导的修筑马路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由工务局制订招标工程章程,发出开投布告,有意投标的承建商报呈承筑章程,中标承建商与政府签订合约,施工期间由工务局派员监理,竣工时负责验收。
由华侨投资兴建的住宅区,遍布保安街、烟墩路、新河浦、达道路、合群路、恤孤院路、启明路、均益路、庙前街、共和路、竹丝岗、农林路、百子路等。华侨房子从早期的框架结构洋楼发展到后来的花园别墅,都带有浓浓的欧美风格。他们将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西方常见的建筑形式搬到东山,有些人亲自从国外把建筑图纸带回来,有些人甚至连家具、洁具也从国外搬过来。
美国华侨马灼文在恤孤院路上建造了一座三层洋楼,庭院里种满了蒲葵树,名为“葵园”(亦称“逵园”)。主楼坐北朝南,楼高三层,红砖墙面,白色廊柱,赭色门窗,暗示着那些逝去的流金年华。离它不远处是潺潺而过的新河浦,昔日鱼鸟相戏,小舟欸乃,古榕杂树,盘郁其间。
新河浦边排列着一排洋楼别墅,大名鼎鼎的“春园”就在此间。“春园”由三栋楼并排构成,铁枝露台、罗马圆柱,极具欧洲风情,大门的门柱上却蹲着两只石狮,充满了东方神韵,为这座老建筑增添了几许古朴、灵动的中式美感。1923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的办公地。中共三大召开期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就住在春园24号二楼,并曾在客厅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琴石,在恤孤院路建筑了堂皇的别墅“简园”,他不是华侨,但用的是华侨的资本。在简园的庭院中,有一个中式攒尖顶绿色琉璃瓦六角亭,曾经被改成平顶,顶部加了一块混凝土板,如今已经复原了。室内的木地板、壁炉、立柱、线脚都是原物,花阶砖地面也基本完好。院里有两棵芒果树和一棵人参果树,拔地而起,浓荫匝地,长得比简园主楼还高。简园曾做过德国领事馆,还做过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公馆。
1917年东山区公所的成立,标志着东山即将告别乡村,归入城市管理。此时此刻,当人们站在寺贝通津神道学校的最高点,纵目远眺,东山尽收眼底。在霞光的映照之下,一条条新马路向前伸展,交织成网;一幢幢异国风情的洋楼,比肩而立;火车拖着长长的黑烟,嘶吼着向东奔驰;路基旁是成片的黄皮、龙眼、乌榄树;街道上人来人往,都是步向各个学校的男女青年。人们惊讶地发现,东山已在悄然改观——华侨在东山建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部乡村城市化历史的浓缩版。
据不完全统计,自19世纪中叶以降,华侨在东山一共建起了884座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其中享誉内外的四大名园:春园(新河浦)、隅园(寺贝通津)、简园(恤孤院路)、明园(恤孤院路),加上后来的逵园,号称“五大侨园”。虽经百年岁月磨洗,那些红砖清水的墙面、华丽的山花顶、典雅的罗马柱廊、精致的铁铸窗花、绿树成荫的庭院,无论豪华繁复,抑或朴素淡雅,依然让人流连忘返。
【实现“花园城市”的构想】
建设模范住宅区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或称“田园城市”)理论,他曾出版《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主张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这个理论一时间风靡世界。20世纪初,继美国华盛顿城市规划及城市美化运动之后,花园城市”的概念也在中国大行其道。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提出了把广州建成“花园城市”的设想,他说:“广州附近景物,特为美丽动人,若以建一花园都市,加以悦目之林圃,真可谓理想之位置也。”此为在广州市开辟模范住宅区设想之发轫。
1921年,广州成立市政公所,孙科担任广州第一任市长,把欧美近代城市规划中的“田园城市”理论引入广州,提出限期把东山一带的丛墓迁走,在松岗、竹丝岗、马棚岗一带建筑新式住宅区,期将孙中山的“新市街”设想付诸实行。
当初华侨建房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看中哪块地方,向当地村民买下来,就可以兴建房屋。一幢房子建起来了,便会吸引更多人过来扎堆,如此形成聚落。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广州已经开始制定比较完整、长远的城市规划,梅花村、农林上路一带的别墅群,便是城市规划的产物。
1928年,广州市政府组织筹备委员会,公布《修正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章程》,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和建筑工作。模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拓宽旧马路,开辟新马路,通电、通水、通车、通电话,铺设地下排水管道,清除各马路和街道的障碍物和污秽物,清洁环境,改善观瞻,兴建新式住宅。各项工程,都在密锣紧鼓,次第兴办之中。
1929年,广州市长林云陔在大水牛岗侧购寺右村土地一幅,兴建邸宅,成为第一位入住模范村的“村民”。他的公馆在今梅花村中部位置,与后来兴建的市公用事业委员会常委陆匡文公馆、市土地局局长陆幼刚公馆、国民党元老古应芬公馆相邻。工务局的建筑师们,分别设计十几种洋楼式样,供人参考。1930年2月23日,公布了三幢楼房的建筑图则,一幢为美国式的,一幢为德国式的,一幢为法国式的,作为模范村新式建筑的样式,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目光。1930年,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总指挥陈济棠在村里兴建公馆,从而确立了梅花村在松岗模范区中的核心地位。
陈济棠公馆是一座园林式的别墅建筑。院内建有攒尖顶六角亭,绿琉璃瓦,八窗玲珑;主体建筑分主楼、后楼、东楼和西楼,中间有天桥连接。主楼建在院子中部,东西各有一附楼。四周种满郁郁葱葱的龙眼树、鸡蛋花树和凤凰树,鱼池、假山衬托着清水红砖,雄伟圆柱与高大的窗口,显得既精致又雄伟。
陈济棠落户模范村后,广东当时几乎所有的高官显宦都争相在村里盖房子。到1930年代秋天,模范村已初具规模,包括福今路以西大片地区、三育路以南、农林上路以东一带,都属于模范村范围。马路铺上了沥青,排水渠道亦已筑成。在别墅群之间,还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各种花卉蓬勃生长,争奇斗艳;篮球场传来人们打球时的呐喊声,不时与广九铁路的火车轰鸣相呼应。球场东南方还有一个大操场,再往东是市立第八十八小学校,紧挨着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模范村西南角(今育才中学)是广九铁路的苗场,西北角(今广东省气象局)有一所临时疗养院。西、北、东边还保留着不少菜地,有些高官雇用寺右村的村民,为他们种菜。警察局在村内设有派出所,派驻了20名警察,加上各高官显宦都配有警卫人员,因此治安良好。
陈济棠成了模范村的“村长”,在这里会见官员,处理公务。广东、广州的许多重要建设规划,都在模范村商议完成,俨然成了“权力的中心”。1932年5月19日,在第七次市政会议上,新上任的广州市长刘纪文提议,将“模范村”改名为“梅花村”,获得会议通过。自此有梅花村之名。
今日梅花村里的别墅,有陆幼刚公馆、萧佛成公馆、张勇斌公馆等几幢。萧佛成是暹罗华侨领袖,担任过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其公馆是砖、木、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的两层楼房,坐南朝北,大门前是一个花园,建有两个风雨亭和一个喷水池。现花园和水池已填平,辟为广场,供居民休憩之用,广场东侧尚存一座风雨亭。1983年,著名作家欧阳山入住萧佛成公馆,在此度过了16年时光,完成了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的创作。他非常喜欢这所房子,大部分日常活动都在花园里进行——读报、晒太阳、浇花种草,接待客人等。
农林上路保存的老建筑比较多。民国名流宋子文故居,就在这里。这幢小楼后来还有两位名人住过——叶剑英和古大存。叶剑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广州市长,到广州后就住在宋子文的旧居中。后来古大存从东北到了广州,担任省政府副主席,因为家属较多,叶剑英就把自己住的这幢房子让给了他。
在一条条幽静的街道上,一幢幢红砖房子,藏于高墙与树木的繁荫之后。透过扶疏的枝叶,可以看到这些建筑的外立面,有些饰以繁复而具动感的浮雕,有花草瓜果的图案,也有抽象几何的图案。有些浮雕已斑驳脱落,模糊不清,或经近年翻修,失去了古旧的韵味,但昔日豪华精美的影子,仍依稀可辨,让人凝眸屏息,浮想联翩。楼身的外墙装饰,亦各有千秋,或做成中国传统牌坊形状的,或挑出拱形雨篷,或飘出一个小阳台。偶见青翠欲滴的植物,透过铸铁雕花栏杆或宝瓶栏杆,向外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整座楼房顿时显得生机无限。
东山的这些老建筑,就像一页一页的故纸,写满了故事。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