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生生不息

2024-05-17 14:21:5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潘玮倩

  弦鼓声声,粤韵袅袅。在今日广州的繁华街市,粤剧的元素随处可见:光鲜时尚的剧院,光束照亮了舞台上的粤韵身姿;街头巷尾,一把高胡配上沙哑唱腔,引来多少粉丝共享午后时光。若想闲庭信步,可于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静静聆听有形无形的韵律,自日出荷露清风到傍晚红船晚沙,在荔湾涌畔一日千年,与粤剧邂逅。

  读懂粤剧,就可以了解广州。粤剧的发展史,是对岭南“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城市特质的生动体现。“土腔土调”的本地戏曲,接纳吸收了弋阳腔、昆腔、秦腔、徽调、汉调等之后,全部揉碎了重塑,蜕变成一个“新我”。

  读懂粤剧,你会更崇敬广州。它不是阳春白雪的顾影自怜,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紧要关头,它可以化身进军的擂鼓。从李文茂“戏子称王”,到邝新华“八和中兴”,从“醒天梦”戏班在黄花岗起义中抛头颅,到薛觉先、马师曾为抗战吟热血,粤剧人的一身风骨,绝不限于舞台上的唱念做打,而是在革命历程中前赴后继。岭南精神的另一种特质——敢于抗争、奋进不屈,从中展露无遗。

  读懂粤剧,你还会折服于它的不断创新求变。从辛亥革命前后的改良爱国剧目,到20世纪30年代迎合市民经济和电影冲击的形式革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改”的文化自觉,到改革开放浪潮中题材、演员的更新换代,可以说,事事争先的粤剧,正是事事争先的广州之写照。

  因此,粤剧更是粤人的维新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粤剧不断突破自我,适应着每一个时代的需求。戏之道,就在于开放、进取和创新。

  斯土热力依旧,斯人步履未停——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汉族戏曲艺术。

  “南国红豆”粤剧的故事,会一直地传演下去。

  【戏曲与城市共荣】

  当你行走在老西关荔湾涌的青石砖路上,偶一抬头,会看见一座灰墙红檐的园林,那就是新的“西园”——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在其展厅内,有一则关于粤剧的描述:

  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是形成于广州地区、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兼唱高昆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调。

  这里并没有写粤剧起源的具体时间。笔者认为,粤剧并非起源于某一个时间点,也并非起源于某个地点,而是多点并发、彼此交融,自微小而逐步汇聚成一股席卷岭南乃至粤人栖息地的潮流。

  先民的第一声婉转唱词,是何时开启的呢?“歌舞冈前辇路微,昌华故苑想依稀”,清代王士祯在《歌舞冈》里,提及广州越秀山上的越王台。在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瓦当之上,我们还能清晰看到上印的“官伎”二字,这证明在秦汉时期,广州地区已有以歌舞为主业的官方艺人。

  唐时的广州,跃居中国第一大港,珠江河面万舶争先,大商巨贾纷纷南下,中原的风流余韵自然也飘到五岭之南。据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书的描述,当时广州等地出现了“虽蕉岭桄榔之圩,弦歌相闻”的人文景象,城市里已有“百戏”的演出,可谓是粤剧的摇篮。

  而有据可考最早传入岭南的外来戏曲,是南宋时漳州地方的“戏乐”。这个时间正呼应中国戏曲孕育萌芽的黄金时期——宋朝,可见粤剧的兼收并蓄,自宋而起。陈非侬等研究者在《粤剧的源流和历史》中论断,“南宋末年,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但笔者认为,南戏的传入确实给广东本土戏带来新鲜养分,但此时融合刚刚开始,说是“粤剧”还为时过早。

  元代的广州,出现了“越女”用方言演绎地方戏曲的场景。如花美女,风流少年,云日下船影憧憧,月江中管弦绕梁,当日热闹繁华景象,不逊彼时秦淮河。

  明初南戏勃兴,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大江南北各领风骚。外省戏曲为珠水繁华所吸引,心向往之,陆续入粤,本地戏曲随之迎合、交融、自立。明正统年间,已经记载有“本地班”出现,可以说,粤剧在这一阶段已现雏形。19世纪中叶,本地班在基层的影响和渗透,隐隐有和“过江龙”分庭抗礼之势。

  于是到明代中晚期,本地戏剧艺人认识到,是时候建立一个组织了——“琼花会馆”就这样应历史机缘而生。

  佛山和广州的渊源自古深厚,明清时期的两地都是戏曲活动重镇。佛山的“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琼花会馆的馆址设在佛山的东北角,为东面船只进出佛山的必经之路,不远处就是昔日繁华商业区——汾水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除了吸引无数商人,也招来了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戏班。“外江班”的大规模到来,是这个时期广东戏剧界的重要事件,也是促进粤剧发展的关键动力。

  云集广州的戏班,最鼎盛时期多达76班。清代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中记载:“广州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外江班皆外来妙选,声色技艺并皆佳妙,宾筵顾曲,倾耳赏心,录酒纠觞,各司其职,舞能垂手,锦每缠头。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可以想见,当年广州梨园的粤韵飘扬、锣鼓震天,外江同行的水袖翻飞、雅音不断,粤地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雅韵,珠江两畔丝竹繁华,笙歌夜夜,实在是一段南北戏曲大融合的黄金时期。

  雍正初年,广州出现了以地方命名的戏曲声腔——“广腔”。当时,在岭南地区流传的昆曲、弋阳腔等,经过长期的本地化,开始具备广府审美特征。

  【“八和中兴”】

  不管是从南戏传入广东计,还是从琼花会馆的诞生算起,抑或自雍正初年“广腔”成形肇始,三种粤剧诞生的时间定义,都和外来文化密切关联,这正是粤剧、粤人乃至广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性格的体现。不仅如此,在粤剧进一步的历史发展中,我们还可发现岭南的另一个特质——敢于抗争、奋进不屈。

  千年商都的传奇、广府文化的雅韵,脉脉含情,而近现代革命和民主运动,在这片热土的推动下则是轰轰烈烈,引无数志士舍生取义。促成这座城市风云突变的英雄,不乏众多粤剧艺人身影,他们的融合之功、维新之意、奋进之举,当被后世铭记。

  李文茂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戏剧演员身份称王的人。

  咸丰四年(1854年),伶人李文茂揭竿起义,后来建立“大成国”。大成国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期继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在南方爆发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义军横扫粤桂两省,在长达10年里,与腐朽的清王朝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李文茂,出身梨园世家,擅长武艺,仗义疏财,是天地会有名的拳师。时称“红巾军”的李文茂义军,作战时人人头扎红巾。而更突出的特点是,军队编排充满梨园气息——小武、武生为“文虎军”,二花脸、六分行为“猛虎军”,五军虎、打武家为“飞虎军”。

  这支红巾军,用的武器是戏班里的真刀真枪(因为粤剧中就有“打真军”);穿的战衣是戏服,还依脸谱模样自绘狰狞煞气;因平时常在石禾塘上练武,个个一身功夫,翻跟斗、扑打等等都不在话下,有时翻登城墙宛若飞将军,敌方见之无不胆战心惊。

  粤剧艺人战斗力强大,一路披荆斩棘、摧枯拉朽。后来,李文茂率领红船子弟占领柳州城,进入广西后自封为“平靖王”,铸造“平靖胜宝”,建立“大成国”。

  这次起义战争,是历次天地会起义战争中规模最大、给清政府的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李文茂率众纵横粤、桂、湘、黔数省,历时达十年之久,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运动,田汉曾赞誉他为“世界戏剧史上曾无前例的光辉榜样”。

  但在1858年,这场起义终被清廷镇压,李文茂离世。功败垂成之后,粤剧从业者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粤剧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清政府迁怒于广东梨园,下令解散戏班,不能再唱粤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看似本地班遭受灭顶之灾,但越是困难时期,越能激起粤剧艺人为保卫家园和艺术奋不顾身的血性。这个转折时期,至少给粤剧带来了三笔“财富”:其一是推动了粤剧“走出去”。作为吸纳各方精髓并在逐步塑造鲜明特色的本地剧种,这第一次大规模有意识地“走出走”,带来了粤剧的广泛传播。从近而言,粤剧艺人深入岭南周边和农村,使传统技艺得以长久在乡间保留稳定形态,对于时至今日的粤剧研究仍有意义;从远推之,艺人“被迫”远走他乡,让粤剧在东南亚乃至海外其他地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其二,不少粤剧艺人“潜伏”到外江班,或以“京戏”为幌子,继续在民间传演粤剧,这不仅让他们学习到兄弟戏种的精华,更有了不断适应本地化的融合创作,粤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地特色越来越明显。

  其三,李文茂起义的英勇故事,通过老艺人的开班授课、口口相传,成为年轻一辈的启蒙和激励课程,粤剧同行的向心力不断加强。

  粤剧艺人的文化自觉,将带来粤剧行会的再次转型和艺术发展的中兴时刻。一代名伶邝新华,就是被历史选中的领军者。

  邝新华,1850年生于广东开平,家境清贫,其父邝明曾支持李文茂起义。1860年,邝新华幼年之时,八和会馆的前身“八和公寓”,经由林三、独脚英、梁清吉和兰桂、华保、邝明等人主张而成立,他们合议买下同吉大街(吉庆公所旁边)的一间铺所,成为红船弟子的身心寄托地。

  1861年,洋务运动发轫,“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近代的改良运动亦得以广泛开展。两广总督张之洞以广州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以振兴实业、编练新军、推广文教等为主的洋务运动。1888年,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在荔湾开张。

  栋梁之材,是为国本,这种意识渐渐深入很多有识之士的心中,粤剧界也不例外。百年前,“八和中兴”的前夜,一些民间粤剧演出渐渐恢复,嗅觉敏锐者开始在城中出资设立粤剧童子班。邝新华就学艺于“庆上元童子班”,受师父教育,心中早已埋下复兴粤剧的种子。

  同治七年(1868年),广州将军瑞麟为母祝寿,请戏班上演《太白和番》,邝新华演李白,勾鼻章(何章)演杨贵妃。岂料老太君看到杨贵妃登台,不久后就掩脸黯然离开,还指明要勾鼻章留下。众人担忧一晚,第二天才打听到,原来勾鼻章的扮相很像老太君的亡女,老太君睹新颜思故人,把他认作了“义女”。这是一次绝世难逢的机会,邝新华抓住了这个机会,恳求瑞麟出面,奏请取消对粤剧戏班的禁令——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成功了。

  光绪十五年(1889年),粤剧戏班行会“八和会馆”在邝新华等人的努力中建立,首任行长由古秋田(古大福)担任,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八和中兴”。

  八和会馆,就像一艘在时代汪洋中乘风破浪的小船,它改变了本地戏班长期居于乡村的状态,使粤剧取代兄弟戏种,开始正式在城市演出;它也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了戏班营业的正常开展。八和会馆成立不久,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任剑辉、白雪仙、罗品超、陈笑风、林小群等都先后加入。后来,在香港、新加坡、旧金山等地,也都设立了八和会馆。

  有人把广州的这座八和会馆,亲切地称为“母会”。今天,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77号,这座粤剧人的“祖屋”,依旧安然矗立。如果幸运的话,你会看到高达四米的柏木大门徐徐打开,听一回“栋撑、栋撑”,那是粤剧艺人在此交流或彩排。

  【“薛马争雄”】

  无论是开放包容,还是不屈进取,粤剧的发展史,始终和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相呼应,和广州的历史进程相并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继李文茂起义、邝新华中兴之后,20世纪初期,挟辛亥革命之威,戏剧改良运动赋予了粤剧第二次重大的腾飞之机。

  作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较早的地方,广州较早接受进步思想,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进步知识分子,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广东戏曲界的戏曲改良热潮亦随之掀起。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有无涯生写《观戏记》,发改革戏曲呼吁,他认为“演戏之移易人志,真如镜之照物,靛之染衣,无所遁脱”。优秀的戏剧可以激发爱国精神,其作用比千万演说和报章都多,他并吁请改革“请自广东戏始”。

  一直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粤剧,成为爱国志士在基层宣传民主革命的首选。他们组织剧社,人称“志士班”,编演改良粤剧。志士班成员多是“半途出家”,为着宣传革命才转身粉墨登场,“借古代之衣冠,实行宣传党义”。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在广州和港澳等地先后出现过三十多个志士班,可谓当时的一大盛景。

  这场广东戏曲改革,呼应时代变化步伐,以志士班改革实践为标志,以为辛亥革命擂鼓呐喊为目的,再一次唤醒了粤剧的抗争性和创新性。原来粤剧戏班中人,也奔走效法,随之编演爱国剧目,积极进行艺术改造。

  这场艺术改革,有一个巨大的贡献——经由20年的历程,志士班将粤剧的舞台主要表现语言,从“戏棚官话”正式转向了“广府白话”。从前述可知,自南戏引入岭南直至外江班与本地班争雄这漫长岁月里,此地的戏剧语言,一直是以中州古韵为主,方言为辅的,直到志士班出现,情况才有了巨大变化。同时,舞台唱腔也实现了由假嗓到平喉的改变,粤剧真正在此时树立了自己的典型形象,与其他剧种拉开了距离。

  故业界之中,关于粤剧何时起源的探讨,另有一派是这样认为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官话改为白话之后,粤剧得以最终定名。

  1908年,鼎鼎大名的“振天声”剧社在广州荔枝湾彭园成立,分赴省港澳排演,剧本多宣传民族主义,孙中山观看了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其所演之戏本亦为见所未见,故各埠从此争相欢迎。”振天声社社员后来全部加入了同盟会。同年成立的东莞“醒天梦”戏班也均为同盟会成员,部分人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英勇捐躯。

  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很多运动相继在广东发生。此时粤剧的外部环境是——思想文化界百花齐放。1933年,“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广州分盟”成立,随后《广州文艺》《戏剧新闻》等创刊;“折衷中西、融汇古动着一代代粤剧艺人的脚步。

  时至今日,粤剧的创新精神不逊往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积极探索,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再度迎春,粤剧艺人在剧目创造、技艺武艺、舞台美术和培养人才等各方面,始终与广东地区社会经济的腾飞脚步齐驱并进。

  红线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早年在香港,她就有意识形成特色唱腔,而后,女腔”在《苦凤莺怜》等剧目中大放异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百废待兴,红线女毅然归来。上世纪50年代的“戏改”(改戏改人改制),依托于精品编剧、导演、舞美和宣传等全方位配合,关汉卿》《搜书院》《山乡风云》等,成为红线女的新的代表作。1956年,《搜书院》晋京演出,获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更为粤剧赢得“南国红豆”的美誉。

  早年得益于京剧的滋养,后来把南北精髓融合,在红线女身上,完美体现出粤剧艺人聪颖勤学、海纳百川的习艺传统。而且,她也在不断研究粤剧唱腔等表演技艺的流变,并不断培育新人。

  在时代的变迁之中,粤剧与时俱进。千禧之交,一座现代化的粤剧文化地标,在广州的CBD珠江新城崛起,它就是坐落于海安路的红线女艺术中心。五千多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一进大堂,迎面就看到毛泽东雄浑苍劲的手迹:“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其间展览厅、小剧场齐备,记录着红线女艺术生涯的一步步,也展现出粤剧在新时代的蜕变。

  千禧年之后,粤剧艺人们不仅吸收着国内乃至全世界的潮流风尚和技术新知,而且反应迅即,诞生了众多新剧,比如《昭君公主》《魂牵珠玑巷》《花月影》《小周后》《传奇状元伦文叙》和《柳毅奇缘》等等。自1990年开始的4年一届的“羊城国际粤剧节”,更是把广州和海外的好戏之人,紧紧团结在一起。

  位于广州东风东路703号的广东粤剧院,于1958年由原广东粤剧团、广州市粤剧团以及珠江、永光明、新世界、东方红、太阳升、南方、冠南华等几个粤剧团合并组成。作为粤剧生产的重要基地,它不仅造就了几代著名艺术家,而且注重继承、保护粤剧的地方特色。近年来,在保护传承粤剧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还排演了根据网游《剑侠情缘》改编的粤剧《决战天策府》、以现代时尚唯美理念创作的《白蛇传·情》,吸引了一批从没看过粤剧的年轻人进入剧场。

  百岁千龄的粤剧,何以吸引了年轻人?正因其“事事维新”。“事事维新”,概括了粤剧艺人们几百年来筚路蓝缕、革故鼎新的历程,而“事事维新”又何止过去,将来亦复如是。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