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 野
你想过环游世界吗?你想象过,只靠徒步和骑自行车,穿越东南亚的密林、印度的田野、中东的沙漠、远渡重洋,孤身一人周游全球吗?即使在2023年,绝大多数人对这样的旅程恐怕还是想都不敢想的——身体扛得住吗,签证问题怎么解决,旅行经费是否充足,路上安全怎么保证,语言不通怎么办……这些困难,有一个人全都克服了。他不仅实现了徒步环游世界的壮举,而且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就实现了。他不仅走过令人惊叹的地方,还见到多位传奇人物。
他就是潘德明——历史上最早完成徒步环球旅行的中国人。
“在每一步伐中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
“跋涉了4年之后,那个中国人来了!”1934年1月18日的美国《纽约时报》如是写道。“自1930年6月28日出发以来,潘德明已经徒步和骑自行车走了2.2万英里(1英里约为1.6千米——编者注),并计划在返回上海之前再走上几千英里。”
《纽约时报》兴奋地为读者介绍潘德明:“3年半之前,他与7名同伴一同出发前往华南,队伍中还有3名女孩。6个月后,在中南半岛,他的最后一个同伴折返了,而他继续靠双脚前往暹罗(今泰国),并在那里买了一辆自行车。他继续前进,并在印度结识了甘地和诗人泰戈尔。在瓦拉纳西和阿格拉之间,为了躲避孟加拉虎的威胁,他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然后睡着了。早晨醒来,他发现一头猛兽正在树下虎视眈眈。他敲打了锣(那是一名村民之前送给他的),大猫撤退了。”
“他带着7天的补给,在叙利亚的沙漠中勇敢前行,跋涉了433英里。他几次遭遇抢劫,有一次他的自行车和相机都被抢走了。他只用了6个轮胎,最后两个是实心的。”
“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欧洲所有国家,并从南安普敦乘坐‘欧罗巴’号来到美国。伦敦的一个华人组织为他支付了船票。他从沿途对他感兴趣的人那里获得旅费——据他计算,总计已获得了约4000美元。”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潘德明说(该报报道,虽然他只有高中学历,却会说8种语言):“余此行乃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霜雨雪、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
这也是潘德明题写在他自制的《名人留墨集》扉页上的“旅行世界自叙”。
1908年,潘德明出生在浙江湖州,父亲是一名主要为外国人制作衣服的“红帮裁缝”。得益于此,潘德明从小就有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和经历,4岁便开始学习英语。他想知道,为什么那些蓝眼睛的人比自己的同胞富有。
潘德明一家在他16岁时搬到了上海。在南洋高级商业学校读了两年书后,潘德明与人合伙,在南京开了一家小西餐厅。与外国人的更多接触,让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强烈的向往。
1930年6月,上海有几名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组织。他们还在《申报》上发表宣言,慷慨激昂地疾呼:“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宣言一经刊登,立刻引起全国轰动。22岁的潘德明读后热血沸腾,匆匆结束了自己在餐厅的业务,飞快地跑回家,将自己想加入组织、环游亚洲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开明的父母支持儿子的行动,于是潘德明从著名出版人、“亚细亚步行团”组织者之一的黄警顽处获得了介绍信,乘车追赶已经出发的步行团。
“步行团”是徒步行进的,速度不快,这时全体人员正好停留在杭州。潘德明见到众人,递上黄警顽的介绍信,如愿被接纳入团。就这样,一场令中外钦佩的伟大远行开始了。
虽有满腔热血,旅途依然艰险。不到半年时间,“亚细亚步行团”到达了越南的海防市,但此时已有5人因为病痛或畏惧而相继退出;当走到清化市时,因为无法就行进方向达成一致,另外两人也离开了,最初8人的步行团竟只剩下最后一个加入的潘德明。
是打道回府还是独自前行?潘德明选择了后者,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此间,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潘德明这样写道。他决定超越步行团“走遍亚洲腹地”的最初目标,干脆走向世界,环游地球一周。由此,潘德明正式开始了一个人的环球之旅。
旅行时人们总喜欢留下“到此一游”,潘德明也觉得应该为自己的旅行留下点什么。于是1931年元旦,到过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的潘德明制作了一个大笔记本,布质硬面、八开大小,足有5厘米厚、4公斤重,取名《名人留墨集》。这本集子,今后将收集到571枚各国邮戳印章,超过1200个名人和团体,包括甘地、尼赫鲁、泰戈尔、凯末尔、张学良、麦克唐纳、丘吉尔、罗斯福和其他大人物的题词与签名。
“会飞的中国人”
纯粹靠步行环游世界有点勉强,于是潘德明在西贡买了一辆英国产的“兰陵”牌自行车。骑着自行车,挎着照相机,潘德明开始一路“叮铃叮铃”地前行,穿越整个中南半岛。
将近一个世纪后,潘德明的孙子潘溯说,爷爷的旅行是“用自己的双脚深入腹地”,而不是像今天一些旅行者那样,骑车在最安全的公路上走一圈,就说自己来过了。潘德明要去的是最危险的地方,是杳无人烟的地方。他不是为了探险或猎奇,而是为了探索无人区的资源,看看人们是否有办法克服天险,加以利用。
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中,潘德明仿佛置身于探险小说中的场景。遇到几尺厚的腐茎败叶,他只得扛着自行车艰难前行;遇到豺狼围攻野猪,他唯有爬上树干,蹲在树杈上默不作声;他还曾被猴子打劫,任凭他大声呵斥,猴子仍旧不依不饶……他的环球之旅,就是这样险象环生。后来在澳大利亚,当地原住民甚至传说,来了个“会飞的中国人”。
潘德明越过穷山恶水抵达新加坡的消息一经传出,便掀起了当地的舆论热潮。各种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赞扬他的壮举。东南亚华侨称他为“为国环球的人”。潘德明所到之处,常有华侨前来迎接,并给予资助,帮助他继续旅行。新加坡商人、“南洋首富”胡文虎就是第一个在《名人留墨集》上题词的人。这位“虎标万金油”创始人、《星岛日报》创办人的题词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自行车)的轮迹。”他还为潘德明捐赠了一笔旅费。在当地华侨组织的帮助下,潘德明办好“通关文牒”,满心期待地迈向下一站:印度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是泰戈尔的故乡。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潘德明16岁,他在家中的裁缝店里缝缝补补,无缘见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8年后,他骑着一辆饱经风霜的自行车,来到泰戈尔的寓所,用英语与诗人彻夜长谈。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者,言谈中无不透露出对“民族自强”的渴望,他送给潘德明一幅画,并在《名人留墨集》上留言,写到他相信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亚洲也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作别泰戈尔后,潘德明还见到了另一位大人物——“圣雄”甘地。当时,正在长期绝食抗议的甘地骨瘦如柴,身体异常虚弱,他在《名人留墨集》上签名,并赠给潘德明一面亲 手用粗麻布织成的旗帜,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泰戈尔和甘地都是当时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他们的接见使潘德明声名鹊起。此后,潘德明所到之处,无论哪个国家,各界名流都非常愿意见他、给他题词。此时的潘德明,早已不再是那个渴望远行的小伙子,而变成了在时代浪潮中呐喊的斗士。
“斗士”绝非过誉。漫长而艰苦的旅途使潘德明的身心面临着严峻考验。因长期遭受蚊虫叮咬,他的腿上有三块铜钱般大的烂肉;沙漠里的昼夜温差达70摄氏度,他只能在沙丘上挖个洞,昼伏夜出,一度断水断粮昏厥过去,如果不是一支贝都因驼队经过,他早已死在大漠之中。他还试过在埃及被黄蜂追赶,在土耳其与蟒蛇搏斗,在澳大利亚被袋鼠偷袭,在缅甸被野象堵在山洞里……
危险的不仅是自然环境。在印度一个村庄打水时,潘德明险些被村民乱棍打死;在阿拉伯沙漠,他救了一个人,结果发现对方是个土匪头子。即使回到了“文明地带”,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在前往保加利亚首都的路上,因为不知道该国的习俗是摇头表示对、点头表示错,潘德明背道而行,越走越远。
好在,这一路偶尔也有意外惊喜。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他遇到了一个自称来自英国兰陵公司的推销员,因为潘德明当时在国际上已经声名远扬,这位推销员激动地表示愿意回收他的旧自行车,并赠给他一辆崭新的“兰陵”自行车。
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潘德明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领略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他的见识大大增加了。与此同时,他也在一天天变得黝黑而健壮。出发两三年后,他在人们眼里的形象变成了这样:
约莫二十多岁,衣服虽然是简陋的,但体格健壮,有一副力士身架。他好像久经锻炼,浑身上下没有一块松软的地方,全是肌肉和铁一般的筋骨。头上戴了一顶“铜盆”帽,面孔完全暴露在外面。脸上的表情威严和温柔兼而有之,脸上皮肤黑得和煤炭一般……
是什么力量支撑潘德明永不言弃、坚持到底?答案还是他的初心:“雪‘病夫’之耻”,“以谋世界上之荣光”。随着旅途推进,这个初心被不断强化着。
“我是来自中国的潘德明”
每到一个地方,潘德明自我介绍的开场白永远是:我是来自中国的潘德明,我在用徒步或自行车的方式环游世界,途经你们国家,还请多多照顾。”出发前,他对家国的情感或许还没有那么深厚,但当他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独自前往各国各地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从印度继续前行,潘德明途经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国家,西渡苏伊士运河,来到非洲大陆的埃及,然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横渡地中海,前往希腊。行至希腊,潘德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由于财政拮据,中国将无缘1932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愤愤不平的潘德明特意前往奥林匹亚遗址,在古运动场遗址内的石柱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在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军在总统府接待了潘德明,并介绍了土耳其正在进行的改革。之后潘德明继续向东欧迈进,当时正值经济危机,欧洲各国一片萧条,他越往西方走,越发现贫富差距、民间疾苦并非当时中国所独有。“他纯洁、很有修养,不向欧洲人乞求经济援助。但他怎样生活呢?向国内的报纸杂志投寄报道和照片,用这些钱维持生活。”希腊《雅典新闻》写道。正因这一份气魄,潘德明一路上受到各界名流的竞相款待。
到法国时,潘德明受到时任总统阿尔贝·勒布伦的接待。勒布伦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1932年7月27日,潘德明经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介绍,见到了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当时,张学良深居简出,不轻易露面。但一接到顾维钧的电话,他立刻表示“很想见见”潘德明。当天晚上,一辆黑色轿车把潘德明送到了一处环境幽雅的住所。潘德明走进客厅,不一会儿,少帅从楼上下来。在潘德明眼里,张学良丰神俊朗,与他以前在报纸上看到的照片大相径庭。张学良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
两人一见如故。潘德明讲述了沿途所见所闻,张学良则问潘德明为何能够坚持下来,潘德明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
张学良听后,连声称赞他有志气。他命侍从取过笔砚,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下“壮游”二字。题词后,他又留旅行家在府中用过晚餐,方才送他离开。回到使馆,潘德明辗转反侧,始终惦记着少帅临别时的那句话: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之后,潘德明在英国再次与张学良相遇,少帅赠他一张去美国的船票。在颠簸了5个昼夜后,潘德明抵达美国。在华盛顿,他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并被授予一枚金质奖章:“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勇敢之人的奖品,你应该得到这枚金牌,你应该享有这种荣誉,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在今后的旅途中,还要勇敢些!”这位身有残疾的总统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自己不是坐在轮椅上,他会和潘德明一起攀登美国本土最高峰惠特尼山。
旅行家继续着他的旅程。他游历了南美洲,于1935年3月抵达澳大利亚。一位苦工出身的女华侨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他受到了斐济原住民和新西兰毛利人的欢迎。旅程的最后一站本来是日本,但他选择绕过这里,以抗议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1937年6月中旬,行程累计数万公里、途经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潘德明到达云南,回到阔别七载的祖国。
战火中断计划
环球旅行尚未结束,潘德明就有了新的计划:回国后,他要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考察,进一步展现中国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他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考察青藏高原的生态,对青藏高原进行科学研究。这一计划得到海外华人的鼎力支持,侨胞们为他筹集了10万美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1937年7月6日,潘德明回到上海,摩拳擦掌,准备再次西行。
然而,就在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潘德明不得不推迟考察青藏高原的计划。之后的整整8年,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潘德明几欲启动计划均受阻,无奈之下只能摇头叹息。想到自己对侨胞许下的诺言,潘德明感到无比愧疚,有一段时日,他整夜失眠。家人见他如此低落,便宽慰道:现在到处打仗,不能实现诺言不是你的错,他们也不会怪你,或许大家都以为你已经死了。”
之后,潘德明竟然真的决定让自己“死掉”,他将名字改成“潘子明”。自此,昔日蜚声海内外的潘德明彻底销声匿迹。这场曾轰动世界的壮游,也逐渐湮没在历史洪流中。
“我爷爷其实以为自己失败了。”潘溯说,“他的思想在旅行中逐渐转变。起初,他只是想看看这个世界。但当他回来时,他希望通过自己在七年旅途中学到的知识,为贫困的祖国作出贡献。但那时他什么也做不了”。
潘德明将华侨资助他的1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抗战事业,并在上海娶妻生子,先后育有5个子女。抗战胜利后,他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辞世,终年68岁。
虽然潘德明的后半生默默无闻,但他的壮举书写了历史,而且一直激励着后人。1979年春天,一名体育记者偶然发现了业已残破的《名人留墨集》。《中国体育报》随后报道了潘德明的故事。1982年,讲述潘德明经历的《环球旅行记》一书正式出版,这位英雄旅行家的事迹再度为人所知晓。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