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前,清华入学考试的作文题

2024-05-17 14:36:3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汤志辉

  偶试的两篇满分作文,觉得很有意思。题目都是《梦游清华园记》,第一篇是考号1729的考生所作,全文节选如下:

  余尝乘渺莽之禽,从章陔游予太虚之上,经流沙,过渤海,翱翔于幽蓟之州;披沆瀣,挹尘埃,而下瞰焉;则有高阁连云,灿然若中天之华阙者,清华园也。

  ……

  环视一周,心怡神畅,乃访问其讲学之庭,乃有宿儒大师,故老名儒,学比荀孟,道埒周孔,谈天雕龙之说,金马碧鸡之辩,肩摩踵接,风起泉涌,相与探赜索隐,博雅钩奇,稷下之盛,邹鲁之风,不是若也。

  于是华钟鸣,木铎振,聚其生徒,招其朋侣,乃有苏张之士,孙吴之谋,马班之学,皆一时上选也。

  观览既已,中心怡然,乃放歌曰:

  西山之石峨峨兮,

  云山飞䬠䬠,

  游于清华之园兮暮忘归,

  嗟天閟之不我与兮今人悲!歌已,乃倏然而觉。

  第二篇是考号1759的考生所作,节选如下:

  ……当我渐渐地离开了城市的气息,我进了自然的胸怀,突然有些白色的巨大建筑物显出在绿野中,又似乎有一种知觉在暗示这是我想念的“清华”。

  一种热跃的欢乐在盈溢了我的胸腔,那温柔的空气,吹来了莲花的幽香。当我尽量吸吻了这柔美的气息,我已在一曲荷丛中的堤上,我被小蛙所迷住;他那无忧的声浪阵阵在水波上荡漾;这是自然的音乐,那生命中仅一的爱的颂歌。我依沿着大门的道路,近了那巨大的建筑物——大礼堂,白色被明显地露出在绿油的树丛中,特殊地显出他的纯洁,我仰望着他高撑着的胸墙,在淡淡的天空发扬自我的严肃和高傲。这雄姿,表现出伟大的个性,在他冷萧的庇荫,我藐小地渐渐走开。

  看完两篇满分作文后,首先想到的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招考方式。与今天不同,民国时期的大学招考并不是全国统考,而是由每所学校自己单独命题。考试时间也不统一,所以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报考不同的学校。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如果够优秀,就可能会同时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等多所大学录取。这位优秀的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就读。

  不过,一般只有家境比较富裕、生在大城市的学生才可能同时报考多所大学,因为报名费本身就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很多大学只在大城市设置考点。沈从文当年在北京报考燕京大学,报名费2元。最后因为考试得了零分,学校还把报名费退还给他,这当然是因为杨振声的原因。这也从侧面说明,2元对于当时的沈从文来说不是一笔小钱。可想而知,出身于穷乡僻壤的孩子要考个大学有多难。

  上面的作文题是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中的一道。这一年的国文题目是陈寅恪先生出的。当年的国文试题是:

  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试题

  民国二十一年

  国文

  1.试对下列之对子。

  (甲)少小离家老大回

  (乙)孙行者

  2.梦游清华园记。(附注:此题文言白话皆可,但文言不得过三百字,白话不得过五百字。)

  3.把下面的一段文章加新式标点。

  (略)

  这套国文卷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对子这一题。有很多人参与了《世界日报》“读者论坛”栏目的讨论,引起了较大争议。就此争议而引发的学术史意义,后世也有很多论文进行过论述,此处不赘言。

  当年清华大学的录取标准是:新生总平均分达45分,且国文、英文、算学三门平均分亦达45分。北平、上海报考的人数有2408人,最终总平均分最高者是79.5分,最低的也有45分。

  再看这两篇满分作文,一篇文言文,一篇白话文,既未看重文言,也没看轻白话,算是一碗水端平,各选了一篇代表作。至于两篇文章写得怎么样,那就见仁见智了。

  (作者系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