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人:国画革新之赤子爱国心

2024-05-17 17:30:15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齐 悦

  广东既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近现代艺术革命的重镇。岭南大地曾孕育出一位集革命者与画家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陈树人。他是国画革新之旗手、岭南画派一代宗师,亦是民主革命之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短衣匹马逐春风】

  1884年,陈树人出生于广东番禺,自幼对诗画情有独钟。他17岁师从清末国画宗师居廉,成为居氏的关门弟子。居廉的授徒画室“紫梨花馆”在广州珠江南岸的隔山乡“十香园”内,风景秀美宜人,陈树人在此不仅接受了传统绘画的基本训练,而且陶冶了热爱天地自然的情操。也是在这里,他与同门师兄高剑父结下终生不渝的情谊,日后共同参加民主革命,并与高奇峰一起创建了著名的岭南画派。

  陈树人勤学善思,悟性极高。居廉对这位品学兼优的弟子甚为满意,洞悉其品性纯良,尤有一股凛然正气。居氏热心牵线,使侄孙女居若文与之结为伉俪。居若文与陈树人婚后恩爱相守,诗画唱和,生活和谐美满,是绝佳的生活伴侣和灵魂伴侣。他们一生相敬相爱,既有美好专一、清明淡泊的爱情生活,又有诗画谐和的精神文化共鸣,堪称神仙眷侣。陈树人画有一幅《棕榈双鸟》图,将并肩双落于棕榈枝干上的小鸟喻为恩爱夫妻,栖息于美好的大自然中。

  革命前夜,风云激荡,恩师的奖掖、娇妻的温存无法让这位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潜心画室。陈树人只身前往香港,与革命党人郑贯公、谢英伯、高剑父等人合作办报,进行革命宣传。他们先创办《广东日报》,继而又办《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陈树人以“切生”“猛进”“美魂女士”等笔名撰稿,配之以图,图文并茂地宣扬民主革命思想,启迪民智。《有所谓报》是一份面向市民的文艺日刊,“专以小品文字辅导于社会”,文风简洁,庄谐并重,在当时“一纸风行,为省港各报之冠”。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全国性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10月18日,孙中山乘法国游轮赴越南,舟泊香港,港英当局禁止孙中山上岸。经陈少白、黄世仲等人引荐,陈树人登轮拜谒孙中山。他对孙先生仰慕已久,此时初睹其风采,顿感相见恨晚。在孙中山的亲自主持下,陈树人加入了同盟会。

  投身革命斗争洪流,亦不忘艺术追求。1907年夏,陈树人抱着“复兴文艺望,堪并国家祈”的理想东渡日本;翌年4月,他进入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这里的中国留学生思想活跃,宣扬民主革命的出版物随处可见,《猛回头》《警世钟》《苏报》《国民日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报刊在华人圈广为流传。民主革命思想在这里自由传播,集会活动也公开举行。陈树人视野大开,不仅艺术水平得以进益,而且政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辛亥革命前,邓慕韩、潘达微在广州创办《平民日报》,陈树人远在日本,仍担任通讯职责,不时投寄作品,针砭时弊,鼓动政治革命和艺术革命。他对中国革命满怀信心,情绪激扬地写道:短衣匹马逐春风,百粤山河照眼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1912年4月,陈树人毕业归国,在两广优级师范和高等师范学校担任图画教员。教学工作使他认识到,文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绘画专业必有文学助力,陈遂于9月再度赴日,入东京立教大学攻读英国文学。

  南京临时政府维持三个月后解体,袁氏当国,频频破坏民主制度,国内革命屡遭挫折。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等人流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重整旗鼓。

  面对政治上的寒冬,陈树人虽有悲伤,但决不改初衷,仍忠于民主革命纲领。1915年,他为孙中山先生绘《折枝秋花》图,其中题句:“百卉俱腓尽,凄凄待泽苏”,借诗画表示了愿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坚定意志和对孙中山的拥护爱戴。东京求学期间,陈树人课余常挤时间至灵南坂9号孙中山寓所,帮助他处理党务工作。

  【每临大事见士气】

  出于本国利益及与袁世凯政府的种种外交权衡,日本政府禁止中华革命党在日公开活动。而南洋地区党务发展亦受到阻碍,美洲遂成为革命党重要的海外发展基地。1916年5月,孙中山委任陈树人为中华革命党加拿大支部部长,负责在加拿大办报,宣传革命思想,并与当地保皇立宪势力作斗争。

  康有为领导的保皇会是加拿大最早的华人政治会党。民国鼎革以来,受国内政党纷然蔚起的影响,美洲华侨社会也出现了研究系、共和党、革命党三个公开的政党。保皇、宪、革命几派人马均流寓海外,纷纷向华侨筹款谋事。

  陈氏远赴大洋彼岸之时,正值党争达到高峰,围绕立宪还是革命、中国是否参加一战、南方军政府的建立、孔教废立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立宪派批评革命党人“知破坏而忘建设”;革命党则主张唤起民众,推翻军阀统治,再造共和。陈树人发表文章大声疾呼,更身体力行争取华侨拥护革命。不到两年,加拿大革命党发展至拥有党员6000余人,共建57处分部。

  1918年8月,立宪派领袖汤化龙遇刺身亡,立宪党人勾结北洋政府驻加领事,诬陷陈树人为幕后主谋。陈树人因而以主使暗杀罪入狱,多伦多革命党机关刊物《醒华周刊》被封,境内数十个革命党分部亦遭封闭。孙中山闻讯,多方联系旅加友人设法营救。陈树人至加两年来,其人品才情深得华侨社会称许,在当地教会人士中亦印象甚佳。当地教会出面,为之延请律师,身陷狱中一年多的陈树人终获释放。得悉陈树人出狱、党禁解除,孙中山欣喜异常,立即去电慰问,并奖誉有加。

  护法运动失败后,粤桂两省悉操于桂系军阀之手,1920年粤桂战争爆发,终将桂军逐出广东。1920年11月,孙中山等人由上海回到广州重组军政府,宣言继续护法。1921年5月,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陈炯明出任内政部部长及陆军部总长。7月,广西大局平定,革命军准备大举北伐。与此同时,孙中山频频与在加拿大的陈树人联系,命其加强对华侨社会的爱国宣传,着力筹措军饷,用以支持北伐。陈树人不负所托,带回华侨捐款6万美元,以为革命活动之经费。

  1922年5月4日,孙中山命革命军挥师北伐。6月16日,正当北伐军攻占赣州、节节胜利之际,陈炯明发动武装政变,包围总统府,炮轰孙中山寓所粤秀楼。6月22日,陈树人自加拿大返回香港,惊闻陈炯明兵变,孙中山避登永丰舰。陈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果断与妻女诀别,身穿白色唐装,抱必死决心奔赴广州。乘轮船到广州珠江后,他转乘舢板,冒着叛军炮火登上永丰舰,意与孙中山同生共死。

  孙中山为陈树人迎难而上的赤胆忠心深深感动,但他认为革命工作应作长久打算,陈树人留在舰上无益,不如返港将此次叛乱真相宣告海内外,鼓动讨逆。陈树人遵孙中山之意,秘密离舰回港,策划讨伐事宜。他夤夜作书,四处奔走,揭示陈炯明叛变始末。民众与华侨得知真相,纷纷通电声援孙中山讨逆。

  1923年1月,孙中山指挥北伐军回师平叛,鏖战50多日,攻克广州,平定叛乱。2月,孙中山由沪返粤,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提名陈树人任广东省政务厅厅长,并作诗相赠:

  史臣重朱家,君乃隐于酒。

  时事尚纵横,雄心宁复有?

  孙先生将陈树人比为司马迁推重的侠士朱家,赞扬他的侠义精神及名士风范,勉励其重抖精神、再建功勋。陈树人也不负众望,廉洁持正,一扫买卖县长官位之恶习,仕风为之一清。他还举荐北京大学教授黄节任广东教育厅厅长,并手持孙中山聘函,亲赴北京邀请。

  【以出世心,行入世事】

  陈炯明之叛促使孙中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寻求新的道路和方法。他将目光转向新兴的布尔什维克国家,决心调整革命策略,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国民党组织涣散,应师法苏俄,加以改组。1922年9月,孙中山召开会议,任命了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的9位委员,陈树人位列其中。

  陈树人经历过多次反帝斗争,充分认识到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继廖仲恺之后,陈树人被推为中央工人部部长。他重用中共党员冯菊坡,共同致力于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利益,“一面极力设法谋工运经费之充裕,一面增加津贴。一面拟定工运方案,通告各省参照施行”。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为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香港、广州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省港大罢工,近10万罢工工人云集广州。陈树人坚定地支持工人,并悉力援助罢工。工人部决定封闭赌场、烟馆,征用空屋,为罢工工人提供食宿,解其后顾之忧。经工人部奔走呼号,在罢工期间,广东政府财政部每月拨给罢工委员会1万元经费,作为支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陈树人作《恭挽中山先生》:“……英雄仙佛一身并……有何贤圣拟先生……”高度称赞其革命功绩,并深致崇敬悲念之情。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陈树人任秘书长,兼广东省代理省长。他矢志不渝地贯彻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坚决反对分裂行为,时刻维护国共合作大局。

  国府两次东征,实现广东内部之统一,继而出师北伐。北伐军以弱胜强,在短时期内攻克湘鄂赣闽。随着反革命势力膨胀,革命阵营内部出现分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形势风云突变,陈树人深感迷惘。他曾作画一幅,题名为《枭》,并题诗曰:

  风凄月苦垂昏暮,噬杀小禽不知数。

  等到天明雾瘴消,小禽肯便轻饶汝?

  “枭”是一种恶鸟,比喻反动派;“小禽”则是不惧黑暗、不屈不挠的革命者的象征。这幅诗画寄托了陈树人对牺牲的革命志士的同情,相信反动派终究难逃历史的审判。

  战友廖仲恺被暗杀,国共合作破裂,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一系列痛心事件使陈树人的政治热情骤减。在痛苦与彷徨中,他一度萌生归田躬耕之念,遂愤辞国民政府本兼各职,携眷出游。在此期间,他与何香凝、经亨颐等友人组织“寒之友社”,以诗言志,以画喻节。

  国共两党曾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陈树人送其子陈复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同行者有蒋经国、廖承志。此三人被称为“三公子”,留苏之事曾轰动一时。陈复在苏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归国后从事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和香港工人日报社副社长。1932年,陈复被军阀当局秘密杀害。痛失爱子后,陈树人在报上发表《为陈复惨被虏杀报告书》,揭露当局的罪恶行径。他含悲作《哭子复》诗八首,其中有“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之句,舐犊情深,更有对爱子志业的深切理解和钦佩敬重。

  河山多难,国事日非,陈树人虽欲解印归田,洁身守志,但他毕竟深受民主革命洗礼,关切社稷民生,面对满目疮痍,怎能做到无动于衷?1932年,他应当时行政院院长之召离粤赴宁,担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兼中央海外部部长。

  陈树人及其领导的侨务委员会致力于改善华侨待遇,救济、保护侨民;训练师资,编辑侨校教材,发展侨民教育;沟通华侨汇款,支援国内建设和开展侨务研究等工作。在陈树人任职的十多年间,侨汇工作卓有成绩。国外同胞汇款回国,可弥补国家贸易逆差,发展建设事业,与国计民生关系甚切。自1936年起,全国侨汇数额超过全国贸易入超,且逐年递增,仅1936年便超过1亿元,1940年则超过12亿元,对繁荣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公益事业起到了突出作用。

  清廉正直,勤勉认真,陈树人的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同事,侨务委员会在他领导下亦风清气正。在《侨务委员会十周年纪念日》一诗的注释中,陈树人颇为自得地写道:“中央考核员吴联辉去年考核,机关清廉,职员刻苦。”

  【还我河山知有日】

  193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陈树人与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人率先响应,积极拥护抗日救亡主张。

  抗战期间,陈树人生活俭朴,每日三餐在侨委会职工食堂搭伙。那时重庆时遭日机空袭,他偕妻子避于阴暗潮湿的防空洞中,还不忘写下大量诗作抒发爱国情感,后集结成《战尘集》,堪称诗史。诗中的抗战叙事深切细致,家国情怀浓厚炽烈,无不展现乐观坚韧的民族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革命意志。其中《反哀江南》一首最具代表性:

  公私涂炭窜榛荆,西望胡尘意岂平?

  还我河山知有日,不须愁杀庾兰成。 

  “庾兰成”即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著有名篇《哀江南赋》《枯树赋》等。他遭逢乱离,被迫长期滞留异国为官,思念故国乡土而不得回返。而陈树人在此诗中反用典故,相信“还我河山知有日”,抗战必将胜利。

  作为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善用自身在海外华侨界的声誉,踏出国门义卖画作,为抗战筹集资金。1938年,他亲赴菲律宾举办画展,用手中的画笔为抗战募捐。侨委会不断向海内外侨胞努力宣传抗战意义及国民应负之义务,积极动员侨胞输财出力。各地侨民亦能深明大义,踊跃捐献,1940至1941年,仅汇缴中央捐款,就平均每月高达1000万元;此外,购买公债及汇缴各省市政府团体捐款,为数亦巨。

  在发动华侨募捐的同时,侨委会也时刻维护华侨权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胞逃难回国或流离国外者甚多,侨委会顾念侨胞,临时特拨巨款救济。如1942年,侨委会拨发广东、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各地政府救侨用款共4000余万元。

  战火纷飞中,陈树人走向前线,关注现实,以画笔为武器进行抗战宣传与斗争。他曾辗转大江南北,深入抗战现场,亲睹下层人民生活之艰,感时伤怀,将所见所闻诉诸笔端。他在炮声中创作出大量生动感人的作品,描绘出民众颠沛流离却又顽强不屈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一代宗师的家国情怀。

  在美术创作上,陈树人独具匠心。画作《奔骏》描绘骏马奋蹄疾驰的画面,催人奋进;其笔下的红棉画作,更是堪称一绝。红棉树是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大乔木,树干伟岸舒张,给人高风亮节之感。红棉花开,其大如杯,远看犹如一团团在枝头上热烈舞动的火苗,气势磅礴。它强健的身躯犹如顶天立地的英雄,花开时红艳而不媚俗,似壮士清风劲节的风骨,又像英雄洒下的热血。

  1935年,陈树人创作多幅《红棉小鸟》图;1942年作《春光》图,描绘红棉花争芳斗艳之美景,寄托中华大地能尽快拨云见日、迎来胜利曙光的美好祝愿……他在红棉绘画中抒发爱国思乡之情,让世人识得花红似火的岭南风物。被赋予革命奋进精神的红棉花声名鹊起,得名“英雄花”,后来成为广州市的市花。

  【“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

  抗战胜利后,陈树人辞去所有政务,收拾诗囊画框,将全部精力奉献给绘画艺术,实现了“烂漫天真消欲尽,几时还我一书生”的夙愿。晚年陈树人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和高血压,经常胸闷头晕,但仍挥毫不辍,画作颇丰。他多次向子女表明献身艺术的心志:终有一天在我作画时,血管爆裂,那时我便拈笔微笑而逝,好像佛家拈花微笑一样。”

  陈树人深受孙中山“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去”思想的影响,将政治上的革命与艺术上的革命视为一体,以革新中国画为己任。他曾说: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艺术关系国魂,推陈出新,视政治革命尤急。予将此为终身责任矣。”

  1912年,陈树人自日本学成归来,即与高氏兄弟一起主持《真相画报》,办刊宗旨为“监督共和政治,调查民生状态,奖进社会主义,输入世界智识”,其革故鼎新之意可见一斑。陈树人编译的《新画法》开始在《真相画报》刊出,二高一陈”冲破岭南画坛的沉寂,掀起了革新中国画的波澜。

  他们力主改革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方面,提倡创新题材,主张绘画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为人生服务。形式技巧方面,他们认为传统的中国画以线条和笔势见长,但不注重远近距离、透视关系;西洋画设色大胆,重视透视关系和实物的立体感,但表现方法往往以颜色堆叠,气韵较弱。而日本画正是在折衷中西画技法方面下功夫,同时又保留了民族风俗画的技法和色彩特点,从而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中国画的改革和发展,也应该走折衷的道路,博采中西古今之长,以中国画传统技法为基本,吸收外国艺术技巧之优点,创立出一种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中国画,从而赶上世界文化艺术日新月异的潮流。这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精神不谋而合。1921年,“二高一陈”倡办了广东省第一次美术展览,全力推动新国画运动。由此,“岭南画派三杰”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艺术改革,拉开了国画创新运动的序幕。

  数十年间,陈树人携写生册出三峡、上峨眉、溯嘉陵、登剑阁……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勾画一峰一涧的轮廓。其作品既有道家的渺远意境,又有儒家的诗情画意,还有佛家空阔悠远、万物有灵的特征,传达真、善、美的理念。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身为旧社会的政府高官,陈树人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关爱敬畏之情,其画作常见农夫、农妇、樵夫、渔夫、猎人、船夫等人物。如《庐山轿夫》《峨眉背子》等画作,生动入微地刻画了勤劳勇敢的劳动者形象。

  1947年,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国立美术馆、中央大学等团体联合举办“陈树人画展”,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皆到场参观。陈树人在170多件展出画作中单挑了一幅合影留念——正是《庐山轿夫》。此画右侧的题字更为发人深思:

  人言劳动为神圣,苦力之人更相称。

  苦力更苦是轿夫,其在庐山特堪敬。

  ……

  画家赞扬轿夫“自食其力乐其命”,“不使人间作孽钱”,其侧又记:“几多国难发财人,不劳立获金千锭。”爱憎分明,溢于言表。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陈树人引入西方绘画元素,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探寻写生与自然之关系。他保持着中国画注重骨法、以线为主的独特面貌,用色具有革新性。例如《乱峰残雪》图,整幅画面除了左侧一座山体与山脚下几棵树木有几笔重色,其余则以灰青色的调子与大面积的留白对比营造出寒冷之景。他的作品风格清劲别致,代表着一种时代革命精神。在那个传统画法根深蒂固的年代,其独特画风和革新理念,无疑在国画领域掀起了一股自由之风。

  1948年10月,陈树人在广州病逝。他生前多次表示,要把一生作品留给祖国和人民。1957年,陈树人家人精选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凡80多幅捐献给国家,供后人观赏。

  陈树人一生品格高洁,忠诚耿直,颇有“国士”遗风,何香凝、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等人都曾高度评价其人其艺。他的革命思想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而诗人和画家的气质,则又塑造了他可贵的人格。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在他身上得以完美结合。

  1988年,陈树人纪念馆在广州陈树人故居“樗园”遗址上落成。聂荣臻元帅为陈树人先生塑像题词——“岭南先驱,山河增辉”。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