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灿兴
甘蔗:天下逐鹿中的插曲
甜味,是迷人的味道,中国古时获得甜味的途径大致为蜂蜜、饴糖、蔗糖三大类。古人很早就能采集天然蜂蜜,加以食用,但通过养殖获得蜂蜜,则要到西晋。西晋《博物志》中载: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饴糖是用稻米、黍米与大、小麦的新芽煎熬而成,是古人甜味的主要来源。
至于蔗糖,古人很早就开始食用。甘蔗主要出自南方各地及越南,司马相如《子虚赋》记录,云梦泽之东有甘蔗、芭蕉等物,“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永安六年(263年),孙休令交趾太守孙谞选调千名能工巧匠来建业,其中就包含了栽种甘蔗的能手。
三国时,曹丕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一起共饮。邓展武艺高超,兵刃熟练,曹丕自诩武功过人,酒酣耳热时,要食甘蔗。二人就以甘蔗作剑,下殿进行比试,数合之后,曹丕三次击中其臂。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那是因为甘蔗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富余的糖分储存在根部,所以越靠近根部,糖分越多。一般人在吃甘蔗时,大都先从最甜的地方吃起,吃到不甜的地方就扔掉。一次,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随桓温视察江陵驻军,有人送来当地特产——甘蔗,众人分食,只有顾恺之没说话。桓温细看,只见顾桤之从甘蔗梢开始吃,而非直接吃甘蔗最甜的部位,众人皆笑顾恺之愚钝。顾恺之却说,吃甘蔗从最甜的部分开始吃,越吃越没味,相反从不甜的地方开始吃,那是越吃越甜,这叫“渐入佳境”。
甘蔗生于南方,北人嗜之,却不可得。在历史的巨变中,在武力的征伐中,甘蔗也成了天下逐鹿中的插曲。
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此年刘宋面临着巨大压力。该年正月(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领兵南下攻略,大军至彭城城下,先遣使致意武陵王刘骏,求甘蔗及酒。刘骏是不得宠的皇子,九岁就被外放,镇守地方,在雍州时,领兵平定了山民叛乱。二十岁时,刘骏镇守彭城,参与了元嘉北伐。此年魏军南下,刘骏叔父刘义恭想要弃城逃跑,刘骏却云:“必与此城共其存没。”拓跋焘过来求食,刘骏就遣人送酒二器,甘蔗百根。但甘蔗没能打发走拓跋焘,战事持续,拓跋焘苦战无功,四月退兵。退兵后,拓跋焘不久即在政变中被杀。元嘉三十年,刘宋发生政变,武陵王刘骏靠着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最终胜出,登基称帝。
有意思的是,北方不产甘蔗,在接待南方人时,却拿出甘蔗加以款待。南齐永明十年(492年),南方派遣范云出使北方魏国。魏国设宴款待时,特意以甘蔗招待范云。甘蔗在唐代也是珍稀之物,郭子仪在汾上时,唐代宗曾赐他甘蔗二十根。
遣使印度学制糖
早在汉代时,蔗糖就已传入中国。汉代《异物志》中记录了蔗糖的制作方式——将甘蔗取汁,煎而曝之,即凝结如冰。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记录,广州有一种甘蔗,数年长成,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极为益人。
唐代之前,虽也有很多典籍记录了蔗糖的制作方式,但糖真正的制作方法,还要等到唐太宗时期,通过遣使印度,方才掌握。《唐会要》载:“西番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西番胡国者,印度也。据此后人以为,“沙糖,中国本无之”。
后人之所以会产生误解,乃是将石蜜、沙糖混淆,以为二者均甜,乃是一物。据季羡林考证,沙糖、印度石蜜并不是一物。中国所生产的沙糖,乃是红糖,含水较多,容易融化。印度所产的石蜜糖,经过提炼,形成块状,品质高,耐保存。石蜜的制作,先将沙糖融成糖浆,再添加牛乳、米粉同煎,乃得成块。
曹丕曾将块状的石蜜糖,作为礼物馈赠给东吴孙权。而曹丕的石蜜,却是自西方而来,曹丕曾云:“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可见石蜜乃珍稀之物。
甘蔗产于印度,古印度神话中有米屈拉神,创造了甘蔗,这是甘蔗的最早记录。印度人很早就学会了制作糖浆,将甘蔗压榨取汁,熬煮后即成稠厚的糖浆。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派出的将军在印度海岸看见了甘蔗及蔗糖,将甘蔗描述为一种“雄伟的芦苇”,“不需要蜜蜂的协助,就可以供给蜜”。
直到今日,印度人仍如两千年前一般制作蔗糖——将榨出的蔗汁盛在陶器里,用火熬煮,待冷却后,再盛裏在席中用石块等重物压,就会形成褐色的糖块。之后进一步处理,将糖块再融化,滤淋晒干,制成带潮湿性的黄色粗沙糖。
块状石蜜糖的制作技术,得自古印度摩揭陀王国。此国是佛陀时代印度四大国之一,玄奘西行时曾路过此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摩揭陀国遣使至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就在此年,戒日王于恒河溺水而亡,没有留下子嗣。这次与戒日王使者的交流,使唐太宗决定遣使摩揭陀,其任务是获得蔗糖的制作方式。
当时的李世民得了中风(脑血栓),之前他征战多年,在疆场之上,每日里饮食睡眠无常,又曾多次受创。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对手下云:“朕幼遭隋乱,栉风沐雨,饥不遑食,以救苍生。”到了老年,李世民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在晚年,李世民喜欢泡温泉,就是为了消除身体的疲惫。
风疾之外,李世民还有其他病状(如痢疾),多方寻求名医,却不得治。有名身边卫士张宝藏,追随李世民多年。贞观年间,张宝藏年已七十,仍担任金吾长。张宝藏曾患此疾,服黄牛乳煎毕拨方而痊愈,遂将药方献上。李世民服药之后,痢疾痊愈,为此授张宝藏三品文官鸿胪卿。
此前出使摩揭陀的王玄策得胜归来时,除了带回了石蜜的制作方法,还带回了一名印度和尚那罗迩娑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那罗迩娑婆见到了唐太宗,自吹年已二百岁,有长生不老之术。身心疲惫的唐太宗得了这个僧人,不胜欢喜,将他安置在金飚门内,专一负责制造延年益寿药物。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因服食丹药过量,中毒而亡,年仅五十一岁。太宗“大渐之际,名医不知所为,议者归罪娑婆寐,将加显戮,恐取笑戎狄而止”。
冰糖与沙糖
石蜜引入后,传遍各地,浙江、四川等地都学会了其制作方法,尤以江南所制为佳。
唐开国之后,李环曾出使突厥,后来调任荆州都督,官至散骑常侍。李环位居武臣高位,得到了石蜜的制作方法,其后人在洛阳开店制作石蜜。唐文宗太和年间,少年的李匡乂(yì)住在洛阳。一日晚上,李匡乂在街头散步,走到绥福里时,见李环后人新开的食店正在制作食物,就入店询问。店中人介绍道:“此乃乳饧,每斤六十文,明日可来购买。”乳饧,即以牛乳等制作的糖,不到数月,此店的声名传播于洛阳。
石蜜还间接传到了东瀛,鉴真东渡时,所携带的物品之中就有石蜜。
四川制糖技术本来不如江左,后来却一举胜过。到唐大历年间,一名叫邹和尚的人在四川传授制作冰糖的技术。邹和尚不知从何而来,跨白驴,登上涪江流域的遂宁繖山,结茅而居。邹和尚住在山中,起居用品等均要从市集上采购,每次采购时,将要买的东西与钱系在驴身上,放任驴子自己到市集。市集中人都知道驴子的来历,即取等值之物,放在驴鞍上而归。一日,驴子吃了山下黄氏的甘蔗苗,黄氏请邹和尚赔偿,邹和尚遂教了黄氏一个制作冰糖的方法,云利当为十倍。
此法所制糖霜,透明如冰,后世称作“冰糖”。唐宋的冰糖以紫色为上,琥珀色次之,浅黄色又次之,浅白色为下,故而苏轼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沙糖则如同沙粒,各不相黏,故而得名。“白沙糖”一词则在宋代方才出现,如大食、三佛齐等地,均有白沙糖出产。宋代福州进贡有白沙糖,应是通过海路贸易而获得。宋人杨万里《夜饮以白糖嚼梅花》诗云:
剪雪作梅只堪嗅,点蜜如霜新可口。
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寒花几杯酒。
沙糖一直是昂贵的物品。元朝初年,廉希宪主持御史台,监督百官,刚直不阿,忽必烈称他为“廉孟子”。至元七年(1270年),廉希宪身体患病,要用沙糖作饮,但沙糖不易得。权臣阿合马送给他三斤沙糖,他“终不以奸人所与求活也”,加以拒绝,最后忽必烈“闻而遗赐之”。
季羡林认为,在明代以前直至明中后期,熬糖脱色,主要靠反复熬炼和撇去浮沫。但这只能使糖的颜色变淡、变浅,而不能真正变白。宋代白沙糖来自外国,其“白”仍然只是相对的白,哪怕马可波罗所提到的炼制法所炼成的糖,也是如此。
嘉靖中期,有一制糖作坊,偶然有屋顶泥土,落在熬糖漏斗中。之后发现,“糖之在上者,色白如霜,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作坊主觉得奇怪,便取泥压糖上试验,结果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而明代中期已进入航海时代,葡萄牙人已来到中国,并占领澳门。通过与葡萄牙人的交往,国人学到了白糖的炼制技术,也是一种可能。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