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从石油工人到大学校长

2024-05-17 18:04:0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梅兴无

  2002年,王树国上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是当时“C9”高校(中国9所顶尖高校联盟)中最年轻的校长;2023年,他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职位上干了近10个年头,成为C9高校中最年长的校长。从石油工人到大学校长,从哈工大到西交大,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王树国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彰显了他对教育无比的热情与昂扬的精神。

  追逐“大学梦”

  王树国,1958年生,祖籍河北献县,在河北海兴县出生并长大。他的父母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战士、老党员,仅有的一些文化知识是从干部速成班上习得的。尽管父母不能教导王树国具体知识,但教会他不畏艰苦、努力奋斗,遇到困难绝不低头的人生准则。

  王树国上学的年月正逢“读书无用论”盛行,他牢记父母嘱咐:“不管什么时候,多学点知识不会错。”所以他学习格外刻苦,成绩一直很好,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但圆“大学梦”的唯一途径是下乡。按政策,王树国被安排到河北省海兴县孔庄子农场插队。几天的劳动,他的双手便磨起了血泡,肩膀被扁担压得又红又肿。一次,他用钢叉从猪圈往外起粪时,手不小心弄伤,他忍着疼痛继续干活,后来手部感染,肿得握不住拳。不过,无论多么劳累,劳作之余,他都坚持读书学习。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徜徉在《大众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经典著作中,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写作,一沓沓粗糙的纸张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每个月他都要写一篇作文,跑几十里路回母校送给以前的老师批阅。

  插队两年后,王树国被招工去大港油田当工人。对知青而言,除了上大学,当工人也是很好的去向。去油田报到前,病榻上的母亲叮嘱儿子:“好好干,入党以后再回来见我。”

  到了大港油田后,王树国工作特别努力,盛夏扛输油管,寒冬人工破冰,他都抢着干。他是个钻井工,工作又忙又脏又累,但总能挤出时间学习。一次,他的哥哥去看他,看到他坐在钻架边上,工作服上满是油污,手里仍捧着一本沾满油渍的书,聚精会神地阅读。15个月后,他光荣地入了党,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回家向母亲报喜,母亲特别开心,问他:“你打算怎么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他明白母亲的意思,所有的荣誉和光环都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1977年,高考恢复。王树国在钻井平台上得知这一消息后,难掩激动:心情就像黑暗当中看到了曙光。”白天他在油田工地劳作,晚上就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资料复习。那段日子,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但心灵上的充实和满足,让他丝毫感觉不到累。高考前一天,他从100多公里外的工地返回基地参加考试。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宏伟的目标在鼓舞着我》。看到题目,他几乎无须思索,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他写了一个年轻石油工人的故事:他把石油事业作为人生目标,把高高井架上的那盏灯视为人生灯塔,然后在石油战线上实现理想、书写人生。

  考试成绩出来,王树国是考区的第五名,如愿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他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因为他很崇拜油田里一位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工程师,每次碰到技术难题,王树国总能在他的指导下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2007年,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王树国感慨万千:“那是一次真正的考试,尽管它很简单。它不是考你记住了什么,而是考你的知识积累,考你的学习毅力,考你有没有放弃学习的惰性……那时候的高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公平,而是一个转折,是人生命运的转折。”

  “车钳铣刨磨,拉压弯扭剪”

  王树国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哈尔滨。刚进哈工大时,他睡的是大通铺,和30多个同学挤在一个屋子里,但他感到特别幸福,因为他是大学生。他和同学们曾写过一副对联:“车钳铣刨磨,拉压弯扭剪”,上联是机械加工的五种类型,下联是力学的五种性能;横批是“舍我其谁”,一代青年才俊的报国豪情跃然纸上。岁月曾经耽误过他,所以他格外珍惜时间,4年大学时光,他每天必在5点起床,到教室学习,不愿浪费一分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树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大学毕业时,他放弃了分配到好单位的机会,决心进一步深造,1982年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机械系任教。

  1987年,王树国被公派到法国留学,在法国国立高等工艺学院和巴黎第六大学,从事机器人动力学、控制与仿真技术研究。机器人研究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属尖端而复杂的高技术领域。初见法国指导教授,对方以为他对机器人已有研究,便提了几个问题,他答不上来,尴尬至极。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翻遍图书馆里可以找到的资料,几乎没有在半夜12点前就寝过,有时甚至在学习中迎来晨曦。个人智慧加上勤奋,短短3个月时间,他就用英法双语写出了3篇研究报告。指导教授看后对他说:“王,三个月不见,你成了另一个人,真棒!”

  王树国的成绩引起了法国有关机构的重视,两位法国专家联袂推荐他在巴黎第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为他申请每月5000法郎的生活费。这很有诱惑力,既能掌握更多法国高新技术,同时也可获得博士学位。不过按要求,他需要在法国工作2年左右才能取得博士学位。这时他在法国学习的期限快到了,他一面写信回国争取延长学习时间,一面通过指导教授联系,申请进入一个高级别的科研机构做课题。但出乎意料的是,王树国的申请遭到了该机构拒绝,理由是:他来自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王树国的心。国家派自己留学,是为了把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然后回去报效祖国。可现在人家堵住了自己深入研究的路子,与其再为人家打两年工,取得一张博士文凭,不如尽快回去为祖国服务。就在接到国内同意他延期回国的信的第二天,他就作出了一个决定:递交回国申请。

  1989年3月,王树国回到哈工大。那时,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机器人专家蔡鹤皋教授正在牵头,组织来自哈工大、上海交大、北航、国防科大、华中理工等5所高校的60多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国家“863”基础研究课题——“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软件项目。王树国跃跃欲试,想一展所长,可学校并未安排他参与,而是让他回机械系从事教学工作,研究课题也只安排他做一个非圆齿轮项目。他一家三口住在筒子楼宿舍,待遇上没有什么改变。

  这让王树国十分失落,他向教研室的一位老教师倾诉。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只有把自己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事业才算有成功的基础。”一语点醒梦中人,他反躬自问:自己留学法国,就有待价而沽的资本吗?国家送你出去留学,而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还没这样的机会,他们不一样住筒子楼吗?课题小不过瘾,哪一个青年教师不是从小课题做起的?作为一名党员,哪能犯这样的糊涂啊。

  他摒弃杂念,全身心投入手头工作。他给本科生上课,把机械零件放在机械设计和生产实际的背景下去讲解,以小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木牛流马的运用讲轴承的诞生,讲弹簧在机器人中的功能……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被他讲得妙趣横生。他第一次上讲台,50名学生中有近半人缺席;第二次讲课,仍有七八个学生缺席;第三次课,学生全部到齐。学生说:“听王老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讲完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全体自发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他承担的课题也获得了1991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展所长

  学校看到王树国的出色表现,决定调他到机器人研究所,参与“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软件项目的研究。他得以一展所长,崭露头角。他被破格委以重任,担任项目软件的总设计师。

  王树国的事业由此进入快车道,他像上足发条的闹钟,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992年,以他为总设计师的这项重大科技成果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得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他主持或参加了11项课题研究,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方向。几年来,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间还取得了哈工大的博士学位。1993年,35岁的王树国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任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后又任“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

  王树国更加忙碌了,既要开拓机器人技术的前沿领域,又要负责所里的日常事务。他曾在三天内跑了辽宁、山东、北京三地,谈了两个科研项目,还到国家科委汇报工作。无论出差到哪里,无论时间长短,他总是带着学生的论文、课题报告或讲稿,一有空就批改。有一次他爱人与孩子不在家,由于极度劳累,他半夜上厕所时竟晕倒在地,下颌磕出一个三四厘米长的口子,天亮醒来,才发现自己躺着。他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又继续上班。

  王树国发现产、学、研脱节是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他独辟蹊径,从自己的课题做起,把研究定位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他和同事们在实施“863”计划项目中,开始了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攻坚战。他们自行研制的自动码垛包装机,替代了进口的同类设备;自动摘松果机器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木材砍伐;爬壁机器人,用以清洗大楼外墙;煤矿自动换钻杆机器人,可以自动拆装200米长的钻杆。王树国还把机器人引入生物医学领域,带着团队完成了许多“第一”:世界上第一个创伤康复仿生手;中国第一个人脑解剖电子图谱;中国第一个腹腔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

  王树国的成绩受到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1998年,40岁的他被提拔为哈工大副校长。不久后,他出任黑龙江省科委(科技厅)主任(厅长)、党组书记。突然离开了熟悉的校园环境,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很快进入新角色,成为一位专家型的领导,有力促进了黑龙江省的科技事业发展。

  2002年初,王树国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将被提拔为副省级领导。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找他谈话,有两个职务供他选择,一是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一是哈工大校长。44岁的他,如果当副省长,前程不可限量,但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对母校有很深的感情。从哈工大学生到哈工大校长,王树国仅仅走了25年。

  上任当年,王树国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哈工大威海分校改建成威海校区,把航海和汽车专业打造成威海校区的王牌专业。二是南下深圳办学,创建哈工大深圳研究院,后改建为哈工大深圳校区。该校区与国内顶尖名校交流合作,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已排在广东高校前列。

  “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是哈工大的一大优势。王树国自豪地说:“在航天、小卫星领域,哈工大可以与世界一流学科平等对话。”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哈工大人在深空探测、神舟系列、小卫星等领域贡献突出,数十项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家载人航天的各个领域,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2004年4月18日,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一号”小卫星在西昌基地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接着,“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紫丁香二号”小卫星成功发射,创下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王树国加入航天领域,将多年来机器人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资深经验应用于航天领域,使之如虎添翼。

  从哈工大走出了一批顶尖的航天人才,如曾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等。王树国始终把培养航天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毕业生,航天员杨利伟说过:“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作为哈工大校长,王树国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小宝校长”

  2014年,王树国出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他离开深耕30多年的母校,开始了新征程。

  上任伊始,他走遍学校每个角落,拜访西迁教授、老领导、院士,摸清西交大的家底。他设想在西交大搭建一个创新平台,创建没有围墙的大学,拆掉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围墙,使高校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大格局中,让大学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引领者。

  论证中,有人对在一片远离市区的“荒地”上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提出了不同意见。对此,王树国依然坚持想法。因为他目睹了在社会与科技变革中,学生们于象牙塔里苦读数年后,走上社会才发现,所学知识竟难以用上,而问题症结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与社会脱节。他认为,这一现状必须改变,他决意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来扭转现状。他说,当年老一辈交大人从繁华的大上海迁来西安,扎根于此,艰苦创业,他呼吁新一代交大人要传承“西迁精神”,向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再西迁”,开创中国特色大学的新形态。

  2017年2月26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主体工程开工。王树国四处奔走,联系当地政府和校友,解决资金、用地等问题,加快推进创新港建设。一片荒地之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创新企业进驻,数百个研究机构加入,许多新兴产业在此孵化落地。2019年,一个没有围墙,完全融入西咸新区的西交大新校区(创新港)诞生,主要面向研究生、博士生培养。王树国在第一次开学典礼上说:“希望校园没有围墙不只是物理上的无围墙,更希望学术无围墙。”

  创新港,这个被王树国称为“一生夙愿”的地方,把实验室、研究所、企业研发中心和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学生从入学伊始,便与前沿科技和社会需求接轨,就能同行业专家面对面,了解和掌握前沿技术;创新港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也因此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王树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大学校长,不仅在于自身学术研究的成就,更在于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耕耘一块好的土壤,让大学培养出更多人才。无论在什么场合,他对学生总以“孩子”相称。他在西交大9年,着力改造教学环境,给图书馆装空调,改造老旧的中心楼,更新宿舍环境。学生们爱他,也跟他亲近,因为他笑起来憨厚可亲,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小宝校长”。在学生眼里,“小宝校长”不仅是领导,更是人生导师。

  这些年来,王树国不厌其烦地在开学、毕业典礼等各种场合,与学生坦诚交流。2023年7月2日,在西交大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王树国脱稿演讲。突然大雨骤至,风雨中他稳稳站立,继续说道,“大胆前行!就像今天这场风雨一样,来吧,无所谓!……未来的发展之潮流,你们应该是弄潮儿。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时,校党委书记卢建军为他撑起雨伞。就这样,二人在风雨中为毕业生完成了这场特殊的演讲。

  如今,王树国已然头发花白,身影略显佝偻,而这正是他奉献教育的印记,也是他立德树人的奖章。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