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仲丹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顾名思义是着了火的药。它的发明与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古代炼丹方士在无意中将它配制出来,后来被广泛用于军事,改变了战争方式,冷兵器时代由此结束。它的西传又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
【发明】
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火药。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硫磺都是药材,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而且它的发明还与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故而得名。
火药的发明有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那就是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辨认和掌握。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中就已使用木炭,逐渐认识到木炭是比木材更好的燃料。
人们很早就知道开采硫磺,并认识到硫的一些性质。如《神农本草经》称:“石硫磺……能化金银铜铁。”《周易参同契》记载,硫和水银化合生成红色硫化汞。炼丹方士在实验中发现,硫着火容易飞升,性质活泼,很难“擒制”。为了控制硫的这种特性,方士们发明了一种“伏火法”,就是将硫和其他易燃物质混合加热,或进行某种程度的燃烧,使之改变原来的性能,这就比较容易控制。火药的发明与这种硫磺伏火试验有密切关系。
硝的引入是制取火药的关键。硝是氧化剂,撒在赤炭上会产生火焰,方士也常用硝来进行硫磺伏火试验。这样,对炭、硫、硝物质性能的认识,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基本条件。
东汉时的魏伯阳研究了汉代火法炼丹的大量记录(“火记六百篇”),并把有关经验总结在《周易参同契》里。他认为,物质分为阴阳两类,要产生新物质必须阴阳配合,同类物质在一起是不会化合的。他还提出,如果“药物非种,分剂参差,失其纪纲”,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里指的是炼丹时发生爆炸的情形。
在唐代的《真元妙道要略》中,对火药的性能有更清晰的描述。书中说,将硫磺、硝石等合在一起烧,就会发生焰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还会直冲屋顶,烧掉房子。隋初,有个叫杜子春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就住在那里。杜子春半夜从梦中醒来,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屋子烧了起来。这可能是炼丹老人配制药物时疏忽引起了火灾。
当时,人们在硫磺伏火的试验中已经认识到,点燃硝石、硫磺、木炭的混合物,会发生异常激烈的燃烧。当人们有意识地要控制和利用这些混合物时,火药就被研制出来了。对于火药的性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试图在理论上进行探索。他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这是借用传统的阴阳对立转化学说,描述硝、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应用】
火药大约是在晚唐时发明的,发明后不久就在北宋初年应用于军事,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兵器——火药兵器(火器)。早期的火器主要有两种:火箭和火球。
火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箭和后面的药筒。药筒用竹或厚纸做成,筒内装满火药后,将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导火绳。点燃后,火药气体向后喷出,利用喷气的反作用力将箭推向前进。除了单发火箭外,还有多发火箭,把多支火箭装在特制的箭筒中,再把它们的药信集束在一起。点燃火药后,各箭齐发,以增大射击密度和焚烧面积,提高杀伤力。
火球是把火药同铁片等杀伤物或致毒物(巴豆、草乌头、砒霜等)拌和,然后用多层纸糊成球形硬壳,壳外涂上易燃的引火物,晒干后使用。使用时,先用烧红的烙锥将球壳烙透,小的用手投掷,大的用抛石机抛射。当火球抛射至敌方后,燃着的球壳将球内的火药引燃发火,达到作战目的。毒药火球发出的气体四向飞散,敌军人马嗅之中毒,丧失战斗力,严重的甚至致死。
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使火药武器迅速发展,并使人们进一步探究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北宋末年制造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力较强的武器。霹雳炮是用装有石灰和硫磺的纸筒制成,点着后升入空中,再落入水中,硫磺、石灰遇水发生化学反应,从水中弹起,纸筒裂开,石灰、烟雾四散,以迷障敌军人马。1161年,南宋大将虞允文在采石矶曾用霹雳炮大破金兵。
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常见的式样有罐子式和合碗式两种。罐子式口小身粗,内装火药,上安引信;合碗式由两半合成,形如碗状。金兵在抵御蒙古军队围攻开封时,大量使用震天雷,蒙古人用牛皮蒙的攻城车运兵,遭到打击。《金史》中对此有生动描绘:“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以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宋史》中记载,南宋曾以震天雷抵御蒙古军队,宋将“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时,元军也使用过震天雷。当时参加过与元军作战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根据个人见闻绘成一本画册,题《蒙古袭来绘词》。其中有一幅描绘的就是元军投掷震天雷的情景。画的左面是元军,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颗震天雷,呈炸裂状,下半部分完整,上半部分已炸裂,迸发出烈焰。这是合碗式震天雷。
与火药发明有关,世界上最早的火枪也出现在中国。1132年,南宋人陈规造出了在长竹竿内装火药喷火杀敌的火器。陈规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负责守卫安徽德安。曾有一批被金军战败转而为盗的军人窜犯德安,在城外搭建了用于攻城的大型掩体天桥。陈规组织了一支有60多人的长竹竿火枪队,出城门喷火焚烧天桥,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长竹竿枪的枪身粗长,一支要由三人使用,一人持枪,一人点放,一人辅助。这种枪比较笨重,不适合单兵使用。时隔百年后,金兵有了单兵使用的喷火枪,称为“飞火枪”。这种枪“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
飞火枪尽管轻便,但战斗作用仍是喷射火焰烧灼敌人,不具备直接击杀的功能。1259年,安徽寿春府(今寿县)人制造出一种叫“突火枪”的火器。这种火器“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子窠”是最早的子弹。这是将燃烧型火器发展为管状射击火器的关键一步——突火枪借助火药燃烧产生气体的喷力发射弹丸。
由于突火枪由竹子制成,容易被火烧焦,使用寿命不长,后在元代改用金属材料,出现了“火铳”。据明代学者邱濬考证,“铳”是个新造字,“近世以火药实铜铁器中,亦谓之炮,又谓之铳”。与突火枪相比,火铳的性能要优越得多。突火枪的内壁多曲凹,不光滑,发射后有残存于筒壁的药渣,难以清理,而金属火铳的内壁光滑,发射后残存于铳膛的药渣易于清除,便于提高射速。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火炮的国家,至迟到元代已出现用铜或铁铸的筒式火炮。现存最早的火炮是1332年(元朝至顺三年)铸的大铜铳。这个铜铳的管身呈直筒状,近铳口处张大成喇叭形,铳内填充火药,点燃火捻发射石头弹丸,因威力巨大而被称为“铜将军”。
元铳的外形已能区分出铳膛、药室和铳尾,外形结构基本适合发射需要,如药室呈灯笼罩式隆起,内外径大于铳膛的内外径,因而药室有较大容积,提高燃烧的瞬时性,瞬间能产生具有较大压强的高温气体。后来火炮在战争中广泛使用。1367年,张士诚被明军围困在平江(今苏州)。明军大将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每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四十八营寨列于城之周遭,张士诚欲遁不得飞渡,铳炮之声昼夜不绝”。可见战斗景象相当壮观。
【西传】
火药用于军事,这一技术最先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13世纪,蒙古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西征,对火药的西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蒙古人西征时,携带大量火器,并多次用火器打败阿拉伯等国的军队,攻打巴格达用火箭,攻打莫斯科用火炮。
在战争中,一些携带火器的蒙古士兵不可避免地被俘。以此为途径,阿拉伯人获得了中国的火药和火器。阿拉伯人称火药为“中国雪”。据阿拉伯文献记载,曾有两种火器传入,一种叫“契丹火枪”,是和敌人近战用的,一种叫“契丹火箭”,用于远射。当时中国被外国人称为契丹,这两种火器显然来自中国。
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阿拉伯人把蒙古人传入的“火筒”和“突火枪”发展为两种火器。第一种是一根短筒,内装火药,把石球安置在筒口,点着引线后火药发作,将石球击出。第二种是一根长筒,先装上火药,把一个能上下活动的铁球或铁饼搁在筒内,然后装上一支箭,临阵时点着引线,火药发作,冲击铁球或铁饼把箭推出去。
以后阿拉伯人与欧洲人交往,欧洲人才接触到火药,比如西班牙人,是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火药。到14世纪,英、法等国在书中记载了火药、火器的使用和制作。英国人罗吉尔·培根在书中记载:“某些可燃物质能够产生火焰、闪光和巨响,它们造成的恐惧能够引发奇妙的后果,没人能够抵御或忍受……如果将少量粉末裹在羊皮纸内并点燃,它就会发生爆炸,生成炫目的闪光和令人震惊的巨响。如果用量更大,或者使用更坚固的东西包裹,爆炸就会更加猛烈,闪光和巨响将令人无法忍受。”
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加冕,伦敦主教献词。那张献词的纸上画着一个瓶形火炮,这个火炮安置在桌子上,口内插一支枪,对准堡垒的门,有个武士正在点火炮上的引线。
14世纪中叶,欧洲有了管状火器。爱德华三世下令制造一种射击型火器。这种火器是用两三个筒子束在一起的,一筒用尽,就接下去用第二筒,这是日后“二眼铳”“三眼铳”的雏形。到15世纪初英法战争时,火枪、火炮已在战场上被双方使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中国的火药等科技发明,起了“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作用。火药及火器的西传,引起军事技术的深刻变革,宣告了黑火药兵器的问世。这种新式兵器摧毁了封建的骑士阶层,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在技术上一时间落伍了,在火药和火器制造上被西方超越。19世纪初,英国的火药制造业,从硝石、硫磺的提纯,到火药的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的机械化生产,其技术水准都非中国的手工作坊所能企及。清军的火药依旧由人工配制,无明确的技术标准,含硝量过高,无法提纯,不但容易受潮,爆炸力也远逊于英军。
到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外火器已形成较大差距。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是抬枪和鸟枪,两种都是火绳枪,抬枪由二人使用,将枪筒放在一人背上。由于工艺落后,所制鸟枪的管壁厚薄不均,枪膛也宽窄不一。枪膛宽的,子弹射出后无力,射出不远便落在地上,枪管薄的,常发生膛炸,会伤到射手。而英军使用的是先进的前装滑膛枪。中国使用的火炮也比较落后,形制杂乱,式样陈旧。由于财力不足、工艺落后,战船上装备的火器大多是旧式火炮和燃烧性火器,尤其是小型战船上火炮很少,广东水师的战船装备的多是火箭、喷筒、火罐等一类传统火器。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在火器和军事上的落后,主张努力学习、引进先进的火器和军事技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由此起步。
(作者系南京大学世界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