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之父”万籁鸣

2024-05-09 20:12:0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 玮

  在中国,说起动画片《大闹天宫》,可谓妇孺皆知,而这部动画片的导演万籁鸣,知道的人可能就未必有那么多了。万籁鸣,被称为“中国动画之父”,他的一生,折射的是中国动画成长之路。

  【以爱好择人生之路】

  1900年1月18日,万籁鸣出生在南京一个小商人家庭。万籁鸣本名万嘉综,是家中长子。他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叫万嘉淇,另外还有两个更小的弟弟,一个叫万嘉结,一个叫万嘉坤——他们后来各自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分别是“籁鸣”“古蟾”“超尘”和“涤寰”。

  万籁鸣6岁被送入私塾,但他显然不是读书的材料——有时候,一个人未来走哪条路,和他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万籁鸣的父亲卖绸缎,店里各种绸缎的花纹图样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而母亲心灵手巧,会绣花、会剪纸,还会织锦。在父母的影响下,万籁鸣最喜欢的是绘画和皮影戏。

  在私塾学习的时候,万籁鸣既不背书,也不写字,唯独喜欢画画,而且画得特别好。有一次,他在上课时偷偷画画,被私塾老师发现,结果他画的是老师的肖像,还惟妙惟肖,老师看了后破例没用戒尺打他,反而露出了笑容。

  万籁鸣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人生之路——1917年,他已经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绘图员兼缮写员了。这所学校对万籁鸣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份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教务长陶行知。陶行知看万籁鸣年纪不大,但工作刻苦,学习也很勤奋,就让他来听自己的课。在陶行知的课上,万籁鸣的“三观”被再一次塑造,尤其是树立了家国情怀。

  1919年,商务印书馆向全国招聘各类工作人员,万籁鸣毛遂自荐寄出了自己的画稿,结果被选中,于是他来到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的专职画师。那时候他才20岁左右,但因为业务能力突出,竟被美术部主任尊称为“籁翁”。

  至此,万籁鸣已经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重要一步:做一份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工作。

  万籁鸣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主要是给各种出版物配画。然而,对于有强烈创作欲望的他而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画画并不能满足他。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取名为《驱蚊》的漫画,讽刺一个把叮自己的蚊子往别人身上赶的人,然后装在印有“商务印书馆”的信封里,投给了当时上海的通俗性美术刊物《世界画报》。由于缺乏自信,他连自己的详细地址也没有写。

  没过多久,有人专门找到商务印书馆,问有没有一个叫万籁鸣的人。原来,他的投稿被当时担任《世界画报》责任编辑的张光宇一眼看中,对方希望他多画一些,每期都用。

  张光宇和万籁鸣同年,那一年都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这是两个人的初相识,他们后来在中国动画史上竖起了一座里程碑。

  受陶行知的影响,再加上职业方面的缘故,万籁鸣当时和不少文化艺术界的进步人士交往,很快就投身到针砭时弊和反抗帝国主义的漫画创作中。在他20岁出头的时候,就画了一套《国耻挂图》,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用画笔记录了中国的屈辱史和血泪史。这部漫画当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向全国发行,各地的学校、工厂和商店争相购买,在醒目处悬挂,用以警醒国人。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万籁鸣注意到了一个新事物:可以“动”起来的漫画。

  上世纪20年代初,在无声电影之后,“动画片”(Cartoon)从欧美传到了中国。万籁鸣在电影院看了迪士尼的动画后深感震撼:原来画笔下的人物,真的能动起来!

  震撼之后,是迫切的创作欲望:道理都搞明白了,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动画片?想好就干。万籁鸣叫来二弟万古蟾、三弟万超尘、四弟万涤寰——三个弟弟读的都是美术学校,都在商务印书馆的影戏部工作。

  在上海闸北区天通庵路三丰里一座租来的石库门二楼亭子间里,万氏四兄弟开始尝试制作动画片。没经验,就四处去寻找资料学习;没器材,就省吃俭用去旧货市场淘来一部法国老式木制摄影机。万籁鸣回忆,当时很多配件都是去旧货摊找的,“很多人说我们是中国动画的拓荒者,其实那个时候,更像是拾荒者”。

  一部极短的动画片,也至少需要几百张原画。万氏兄弟白天上班,晚上就在亭子间分工合作,有时甚至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1926年,万氏兄弟拿出了第一部动画片,是一部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一时间引起轰动。随后他们又拿出了一部《大闹画室》的动画短片,更是技惊四座。《大闹画室》是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动画片,当时和万氏兄弟的另一部作品《纸人捣乱记》一起,在各大影院放映,观者如潮,大受好评。

  学会了做动画片后,万籁鸣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没有沉迷于拍商业片或广告片,而是相继拍出了《同胞速醒》和《精诚团结》两部呼吁中国民众团结抗日的动画片。1934年,他们又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有声黑白动画片《骆驼献舞》。

  到了1938年,万籁鸣已经拍了十几部抗日题材的动画片。1939年,万籁鸣和万古蟾返回“孤岛”上海,目睹了上海沦陷后的种种状况,决定再拍一部动画片。

  与以往的动画短片不同,这一次,他要拍一部大制作。

  【《大闹天宫》震惊世界】

  1941年,中国动画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出现了。

  由万籁鸣领衔、万氏兄弟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大型有声黑白动画片《铁扇公主》横空出世,惊艳天下。在此之前,全世界只有三部有声动画长片,它们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人国》《木偶奇遇记》,都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

  《铁扇公主》是全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胶片长达近9000尺,放映时长为73分钟。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4人过火焰山,孙悟空问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这一段故事情节,双方来回斗法,相当精彩。

  后来在回忆自己为什么要做《铁扇公主》这部动画片时,万籁鸣表示:

  当时我思想上的考虑是,既然美国人可以搞表现他们西方民族特色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我们当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我忽发奇想,如果《铁扇公主》能够绘制成功,就可以有机会让全国人民也包括广大海外侨胞和一部分外国人一睹两位“公主”的芳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一个全面的比较。

  其实,这只是万籁鸣制作《铁扇公主》的初心之一。还有一个初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想通过电影中孙悟空等人齐心协力斗败牛魔王的故事,鼓舞中国人民的信心,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明显的证据是,在影片结尾有一句字幕,后来在公映时被剪掉了,那句字幕是:“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

  《铁扇公主》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一度因为资金短缺而差点半途而废,后来得到资助才得以完成。电影上映后,连续放映一个月,场场爆满。大家对电影背后传达的主题心知肚明,有时候全影院都会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由于《铁扇公主》在中国实在太火,让日本人也动了心。他们拿了一批拷贝回日本放映,轰动全国。正是因为《铁扇公主》在日本放映,改变了一个日本人的命运,进而影响了日本动漫后来的发展进程。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

  1943年,15岁的手冢治虫在日本的电影院观看了《铁扇公主》,大受震撼。18年后,手冢治虫推出他的成名作,即日本动漫的史诗级作品《铁臂阿童木》,开始了电视动画的制作过程。手冢治虫一生对中国感情非常深,曾五度来华。1988年第五次访华时,他专门去拜访万籁鸣,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是看了您的动画才走上动漫之路的。”

  在《铁扇公主》大获成功的基础上,1961年,万籁鸣和他的团队推出了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部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即便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无疑还是一部“神作”——《大闹天宫》。

  万籁鸣其实一直想拍一部以“大闹天宫”为主题的《西游记》动画片。早在1940年,一家公司就说愿意投资,万籁鸣花了半年多时间备好拍摄器材和大量资料,又招了一大批助手,结果老板临时变卦说不投资了。1949年,香港有一家公司邀请万籁鸣和万古蟾拍摄《大闹天宫》,结果人到了香港,老板又出尔反尔,拍摄计划再度夭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籁鸣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1954年,当时的厂长特伟找到他,希望他能领衔拍一部动画片,而这部动画片,正是万籁鸣做梦都想拍的《大闹天宫》。万籁鸣知道,这一次肯定靠谱了。

  为了让万籁鸣拍出最好的动画片,特伟为他配备了包括首席动画设计师严定宪在内的当时全中国顶尖的制作团队,更为他请来当年《世界画报》的责编张光宇担任首席美术设计。其时,张光宇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装饰艺术的开创者了。

  一个顶级的团队,开始了中国动漫史上里程碑作品的创作。

  首先是设定故事框架。“大闹天宫”的故事主要集中在《西游记》的前七回,虽然在中国尽人皆知,但从孙悟空腾空出世到拜师学艺,一路情节比较松散。万籁鸣大刀阔斧,把整部动画的内容集中在一条主线上:代表凡间的孙悟空与代表统治阶级的玉皇大帝之间的斗争——所有和这条主线有关的细节都保留,无关的都砍掉。

  其次,也是重中之重,那就是“一号男主”孙悟空的形象。要知道,虽然“孙悟空”大家都很熟悉,但在那时候,“美猴王”的具体形象到底是怎么样的,除了京剧里给出一些造型之外,尚无统一标准。为这个形象反复易稿的人,主要是美术设计张光宇。

  张光宇在1945年曾创作过一本叫《西游漫记》的漫画集,其中已创造了一个孙悟空形象,不过这个形象虽已奠定基本框架,但因为脸谱近似京剧中的“丑角”而弃用。第二版设计因为颜色过于冷艳,不适合动画而弃用。第三版设计在色调上过关,但形象有些呆板,也弃用了。最终,动画设计师严定宪结合前三版设计,拿出了定稿,那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孙悟空形象。

  严定宪当时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子,但功底深厚。万籁鸣对这个孙悟空形象非常满意,给了八字评价:“神采奕奕,勇猛矫健。”而这个孙悟空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奠定了一个基调,影响了中国后来所有动画、影视剧中的孙悟空形象。

  确定了故事框架和主角形象,接下来就是整部动画片里让人叹为观止的各种细节了。比如孙悟空的动作。为了让孙悟空的行为举止更像猴子,制作组专门请来“南猴王”郑法祥,让他给整个制作团队上课,教授“猴子的形态举止和动作特点”。

  又如动画片里全程出现的各种“云”。在《大闹天宫》问世以前,国外动画片中的云彩都是轻飘飘的一团。为了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祥云”,万籁鸣等人专门到故宫去观摩汉白玉石栏杆,又去北京西山碧云寺看观音菩萨坐的如意云,然后设计出动画片里千变万化、能实现各种功能的“祥云”。

  再如“七仙女”的形象。《大闹天宫》中的“七仙女”形象,是严定宪的同事林文肖(后来成了前者妻子)设计的,主要参考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当时正好云南歌舞团到上海表演,林文肖就专门跑去看杨丽坤、刀美兰的傣族舞,揣摩她们的舞姿,借鉴她们的服饰,回来运用到“七仙女”的创作中。

  全片大量借用京剧元素,除了姿势、背景音乐外,开场水帘洞“大门”打开的那一幕镜头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其实就是借鉴了京剧的开场。

  还有很多小到让人一晃而过的镜头,比如片中土地公公从地底里钻出来拜见孙大圣,先是打了个喷嚏。制作人员说,考虑到地底下比较阴冷潮湿,就给他设计了这个动作。

  又如孙悟空在打斗过程中变成了一只小鸟,但制作组认为孙悟空肯定还是“猴性不改”,所以又给他设计了一个“搭凉棚”的姿势。这个镜头一闪而过,一秒都不到,但让很多人忍俊不禁。

  按照当时的制作技术,10分钟的动画片长度,就需要原画9000张到1万张,那时没有电脑,一张张全是手绘出来的,可见工作量之巨。但就是这样一幅接一幅,一帧接一帧,一个细节接一个细节,一部史无前例的巨作慢慢成形了。

  试片那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试片室里挤满了人。灯光一暗,耳边立刻响起了乐团管弦齐鸣的伴奏音乐,锣鼓家声锵锵地敲起来,只见远处孙悟空腾空而来,瞬间就到了眼前,每个人都惊叹不已。万籁鸣坐在试片室的前排座位上,百感交集,很快热泪盈眶:“孙悟空在笑,而我却在流泪……”

  1961年,40分钟的《大闹天宫》上集正式全国公映。如同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来一样,这部电影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中国动画是可以出彩的】

  很少人可以想象,在上世纪60年代,动画片水平竟然能达到《大闹天宫》这样的高度。而制作团队竟然是来自各项事业刚刚起步的中国。

  全世界的媒体都毫不吝啬对《大闹天宫》的赞美之词。芬兰媒体评价《大闹天宫》的动画技术:“在国际动画界是第一流的,它把动画技术最杰出的特点和传统的东方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法国人特别推崇这部动画片,甚至为它进行法语配音。法国《人道报》评价:“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真正的杰作,简直就像是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美联社的评价是:“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再次感染了一大批人,让他们走上动画创作之路。

  手冢治虫看了《大闹天宫》后,发自内心地佩服,开始连载漫画作品《我的孙悟空》,直到去世。1984年,宫崎骏首次访问中国,心心念念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那个孕育了《大闹天宫》等一系列中国动画“神作”的地方。他说,自己是去“朝圣”。法国著名动画导演雅克-雷米·吉雷尔德曾公开说:“《大闹天宫》差不多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动画电影,那时我还很年轻。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决定了我的职业选择,让我决定从事动画电影创作。”

  1976年,时长70分钟的《大闹天宫》下集连同上集一起公映,各家影院场场爆满。不仅如此,《大闹天宫》也正式开始走出国门。

  1978年,这部动画片在问世17年后,参加了第二十二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一举夺得“最佳影片”,轰动英国。英国媒体评价:“这是在伦敦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一部电影。”在法国上映时,连放一个月,各家影院依旧爆满。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起,《大闹天宫》除了在国内多次放映外,还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好评如潮。

  几十年来,《大闹天宫》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成功,充分证明中国动画是可以出彩的。从一开始,万籁鸣就清楚知道,中国动画要独树一帜的关键因素——民族特色。事实上,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乃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其他作品:《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九色鹿》等,之所以获奖无数、备受赞誉,就是因为烙上了中国人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大闹天空》全集上映后,万籁鸣自己掏钱买了两张票,和老伴一起进电影院观看。他感慨:我和孙悟空一样,经受了一次烈火的考验。如今,孙悟空从炼丹炉里冲出来了。”他坚持工作到86岁高龄才办理退休手续。

  1997年10月7日,万籁鸣去世,享年97岁。他的墓地位于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墓碑的设计很特别:像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胶片上刻着一座花果山,胶片上方坐着一只手搭凉棚的猴子——那就是让万籁鸣一生魂牵梦萦的孙悟空。

  (作者系作家、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