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震茅
2002年,在钱仲联95岁寿辰之际,德高望重的饶宗颐先生特地挥毫四个大字:“昆仑万象”,赠予钱仲联。
钱仲联1908年9月26日出生于江苏常熟城内的钱家老宅中。这处老宅是清代两朝帝师、常熟人翁同龢为他的姐姐翁端恩购置的。钱仲联能成为当代首屈一指的博学鸿儒,与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密不可分。钱仲联的祖父钱振伦是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二甲进士,与曾国藩为同年,是晚清著名骈文家;祖母翁端恩是咸丰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之女、翁同龢的姐姐,擅长诗词。钱仲联父亲钱滮光绪年间曾和鲁迅先生等人一起赴日本留学;母亲是近代诗人沈汝瑾的从妹。在家庭环境熏陶下,钱仲联自小熟读诗文,能诗善吟,“青灯有味似儿时”的幼承家学,成为钱仲联一生的记忆。
1923年,15岁的钱仲联从江苏省常熟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这是研习和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由教育学家唐文治担任校长。1926年冬,钱仲联又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无锡国专毕业,是无锡国专第三届学员中的高材生。他与首届学员,后曾任无锡国专教务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蘧常,第二届学员,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的蒋天枢齐名,号称“唐门三鼎甲”。
钱仲联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对明清诗文用力尤勤。在上世纪80年代的苏州大学中文系课堂上,笔者听一位老师提到,钱仲联曾在学问上把自己与钱锺书相比较。钱仲联认为,钱锺书除了在外文方面胜自己一筹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上,两人不相伯仲。钱仲联长期执教于苏州大学,记得1985年,笔者在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当时的范伯群副教授(后曾任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在课堂上轻摇折扇,云淡风轻地说:“苏州大学中文系就一个教授,就是钱仲联先生。”
两封回信
1985年盛夏的某个中午,苏州大学校园内,笔者无意间走进一幢老楼里的一间教室,室内光线很差,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挂着一块大黑板。有学生从身边走过,说这是当时钱仲联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室,也曾是名动学术界的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所在地。
早在1981年春天,钱仲联就建议组建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并自任主任。这一年,钱仲联已经73岁,他带领明清诗文研究室的一批青年研究人员——实际上是他挑选的本科毕业生留校人员,开始编撰《清诗纪事》的宏大工程。
当时,学界有一种看法,诗至唐代已臻顶峰,唐以后,诗则每况愈下,至于清诗,更是无足轻重,评价普遍不高。钱仲联对清诗,包括近代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大量论著,以精密的考证、充实的论据,指出清诗的总体成就足以“超越元明,抗衡唐宋”。
由于清代距当代不是很远,相关的诗歌文献资料面广量多,浩繁分散,开展清诗纪事研究,材料搜集之难、工作量之巨,远非常人能想象。近代诗人,辽、金、元三朝诗纪事编纂者陈衍曾经断言,编纂《清诗纪事》是不可能的。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钱仲联发动明清诗文研究室人员南下北上,广泛查访搜集材料。同时,为了保证《清诗纪事》的学术质量,1985年5月,明清诗文研究室邀请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刊物和出版部门的同行专家学者30余人,举办了《清诗纪事》讨论会。
与会者阅读了钱仲联撰写的《清诗纪事》样稿、《清诗纪事编写体例说明》《清诗纪事采录诗家名录》《清诗纪事引用书目》,以及当时已初步编定的“明遗民”顺治朝”和“康熙朝”三卷书稿,对编纂中的《清诗纪事》的学术概貌和编纂意义作了充分肯定。与会者还就《清诗纪事》的内容取舍、格式编排乃至具体诗家、作品、纪事条目,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提出不少重要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编纂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明清诗文研究室与江苏古籍出版社订立的协议,《清诗纪事》全部书稿分期交付,陆续出版。“明遗民”“顺治朝”“康熙朝”和“雍正朝”4卷310万字,于1985年10月交稿,1987年2月至6月先期出版。钱仲联带领明清诗文研究室同仁,依靠集体科研的优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最终完成了《清诗纪事》这一浩大工程。
《清诗纪事》的问世,被学术界公认为近年来古籍整理与研究的重大成果。1987年底,钱锺书在收到明清诗文研究室寄去请他指教的《清诗纪事》前4卷7册后,欣然回信,给予高度评价。这封信的原件,笔者曾于1988年1月寒假期间亲眼所见。它被张贴在苏州大学文科楼一间教室东面黑板的左侧墙上,信不长,全文如下:
敬启者:忽奉惠赐仲联先生主编《清诗纪事》前七册,惊喜交集。虽未细览,然望其已识其宝矣。体例精审,搜罗弘博,足使陈松山(田)却步,遑论计(有功)厉(鹗)。唯于邓氏初编(指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颇有恕词,愈征广大教化。邓书附会影响,甚至杜撰虚造,逞其私智,误人不浅。如谓塞尔赫集中《西洋镜》诗,即寓“西洋镜一戳即穿”之讥,然《晓亭诗钞》卷二只有《西洋画》诗;又如称邵陵自题《疏园集》诗非邵长蘅所及,不知此诗全袭南宋戴东野《农歌集》卷四之作,仅易一字而已。(拙著《谈艺录》314页已隐摘其讹。)此类不胜枚举。又于诗学实无真解,评骘语每令人笑来。仲联先生自运,卓尔名家,月眼镜心,必兼文心史识之长。烦代致倾倒之忱。草此布谢,即颂
编安
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
钱锺书上 十二月二十五日
此信用毛笔书写,信的内容浓缩在一张纸中。1989年夏天,《清诗纪事》后7卷15册出齐,钱锺书在收到赠书后再次给明清诗文研究室回信,盛赞道:
奉到惠赐《清诗纪事》十五册,厚仪高谊,感荷曷极。宏编巨著,如千尺浮图,费时无多,竟能合尖。钱先生及诸君子之愿力学识,文史载笔,当大书而特书,举世学人受益无穷。不才受启迪之深,更非言辞可谢矣。专上
明清诗文研究室
钱锺书上 十一月十一日
1990年9月,《清诗纪事》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一张照片
1990年3月,笔者在常熟图书馆古籍部(曾为清代常熟“游文书院”所在地)偶然翻阅到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排印本《江南二仲诗》。这是钱仲联24岁时与王蘧常合刻的诗集。王蘧常年长钱仲联8岁,二人是无锡国专的同窗,皆才华横溢,被称为“江南二仲”。王蘧常,字瑗仲;钱仲联,名萼生,字仲联,字里都有“仲”,因二人在家中皆排行老二。在无锡国专,钱仲联与王蘧常因诗结为莫逆之交,两人时相唱和。王蘧常赠给钱仲联诗有云:钱郎三尺万夫师,爱我如兄屡赠诗。握手毕倾肝阁语,异乡温得弟昆私。”
《江南二仲诗》曾获当时诗人许承尧、张鸿、陈诗、陈衍、杨圻、金天羽的高度评价。金天羽称之为“才雄骨秀,独出冠时,老夫对此,隐若敌国”。当代学者王元化也曾在《解放日报》上发文赞誉说:传统文学创作之主流,端在诗歌一脉,虞山梦苕庵钱公仲联先生,一代诗豪也!”
王蘧常是清末民初诗人、书法家沈曾植的晚年弟子,而沈曾植是翁同龢的门生,与钱仲联本有世谊渊源,加上唐文治考取进士后,曾经师事沈曾植,所以钱仲联称沈曾植为太老师。后来钱仲联倾全力为沈曾植的诗文注释,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兴趣和责任所在。
钱仲联有一张拍摄的自己与著作“等身”的照片。照片上,钱仲联站在中间,著作堆成两叠,分列两旁。在钱仲联左侧,叠起的著作高过身长,右侧的著作也几乎及胸。再细看,等身著作有22册,包括1000多万字的《清诗纪事》、87卷1万余首陆游诗笺注本《剑南诗稿校注》《牧斋有学集》,以及其他学术著作。照片上还有一副对联,是王蘧常于1987年秋为祝贺钱仲联八十寿辰而作。这副对联原写于信笺中,后请人按原草书体刻于木板上。对联云:“六十年昆弟之交亲同骨肉,八百卷文章寿世雄视古今。”这张“著作等身”的照片,至今陈列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不过,每逢见到报刊上用“著作等身”一词来比喻他的学术成就时,钱仲联总是莞尔一笑:“大概是我个头比较矮小,占了不少便宜……”钱仲联在学术生涯中共撰著或主编各类学术著作近70种,差不多每年一种,这也反映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8册精装本《剑南诗稿校注》,是钱仲联的心血之作。据《钱仲联学述》,编校《剑南诗稿校注》时,钱仲联在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中文系)担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一职,独力讲授“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主课。整个《剑南诗稿校注》的浩大工程,是钱仲联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完成的。钱仲联用钢笔誊写《剑南诗稿校注》书稿,指尖上竟长出了厚厚的笔茧。陆游诗全集向来没有注本,钱仲联的这部《剑南诗稿校注》不仅做题校、补录易诗、剔除误入陆游集的他人诗作,还为诗文中的典故、人物、篇词、地理、背景等一一注释,终稿卷帙巨大,正集有85卷,外加题外诗。对此,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曾不无感慨地说:“九千多首,不容易……钱先生全都做了注解,而且注得非常好,非常详细,所以我研究宋代宋诗的时候,也是着重读了钱先生的书。”
钱仲联曾说:“我还有五种著作至今尚没有出版……其中最令我牵挂的是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图书的《海日楼诗集注》,此书凝聚着我50多年的心血,我非常盼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该书的出版问世。”《海日楼诗集》是沈曾植的作品,他以经通诗,文道合一,钱仲联非常崇拜这位太老师,认为他是近代学者中知识最广博的人。
1962年,钱仲联出版《海日楼札丛》,并将《海日楼题跋》重新编排增补于其后,对沈曾植的学术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值得欣慰的是,2001年12月,钱仲联校注的《沈曾植集校注》(即《海日楼诗集注》)(全二册)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一点脾气
苏州大学中文系朱子南教授有一次在“中国报告文学作品分析”课上,讲起钱仲联先生。他说,1981年,苏州大学为钱仲联教授申报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时,材料经评委钱锺书看过,他惊讶于钱仲联只申报硕士生导师,对在座评委感叹说:“钱仲联教授只申报硕导,我们这些人可是没有资格申报博导的啊。”在座评委感到很为难,钱锺书又说:“如果钱仲联先生只带硕士生,那么,我也只能带硕士生,我是没有资格在他面前做博导的。”钱仲联最终被破格评定为博士生导师。
当时,全国只评出9位古代文学博导,江苏省只有苏州大学钱仲联、南京师范大学唐圭璋、南京大学程千帆、扬州大学任中敏四人享此殊荣。钱仲联曾自负地说:“在现今的中国,全国范围以内,不单是苏州,全国范围内有这样的本事只有我一个,没别人了,没有人会写骈体文,会写赋,会填词,会作诗,而且要作得好,自成一家,有自己的面貌。”
尽管出生在常熟,连上课时都讲常熟方言,但钱仲联的祖籍却是浙江湖州。钱仲联书房有“梦苕庵”之名,“苕”指苕溪,代指浙江湖州,故自取号为“梦苕”。钱仲联对学术上的事向来说一不二,有一次,他在“中国古代诗词”课上讲授屈原的《离骚》,讲到某一种草时,他说这是香草,恰恰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注明此草是臭草。有个学生不解,课间捧着书本去问他,他断然答曰:“我说是香草就是香草!”吓得学生不敢再与之争论。
钱仲联性子急、脾气大、爱发火,尤其是在讲课时完全忘我,节奏急促,声调高昂,如暴风骤雨,这在苏州大学都是出了名的,学生受到他严厉批评甚至大声训斥不是什么稀罕事。朱子南教授曾讲到这样一件事:钱仲联在给研究生上课时,有一名学生不打招呼就径直往教室外面走,钱仲联询问何事,答复是去小解。钱仲联一听火冒三丈,说我一堂课也许就几句话有用,你一走出去小解也许就没有听到了。这名学生看到老师发火,惊呆在原地,后来只好回到座位上。课后,钱仲联也很后悔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不止一次对人说,自己不让学生去小解有点不妥。
当然,钱仲联也绝不会乱发脾气。他治学严谨,指导学生严格,即使大病初愈,也不会停止亲自授课。说到底,就是对教学一丝不苟。
钱仲联爱喝茶,但唯独在讲课时是不喝的。有一名同学觉得奇怪,因为平时钱教授和学生讲话时,都要泡一杯茶喝起来。后来,钱仲联知道有学生喜欢上课喝茶,他就说:“你们是学生,上课时可以喝茶,我是老师,老师在讲课时要严肃一点,我不能喝茶。”有学生说,老师你喝也没有关系呀,钱仲联说,上课时喝茶有时候会打断思路。为了保证讲课质量,他依旧坚持不在课堂上喝茶。
有时候,研究生在钱仲联家里上课,师母对学生们非常关心,但她也知道钱仲联的脾气,不敢轻易打扰。她总是会在上课上到一定阶段后,才过来看看情况,或跟学生们聊聊天,或跟钱仲联说几句话,让大家有机会稍微休息一下。每逢这个时候,钱仲联总是很不高兴,他对夫人说:“你现在要记住这不是你的家,这是课堂,课堂上你怎么可以突然跑进来呢?”对他来说,课堂就是严肃的,不管上课的地点是教室还是家里。
在2003年冬季逝世前,钱仲联还以95岁高龄坚持为研究生授课,他鞠躬尽瘁奉献教育的精神,让人由衷钦佩。他不仅是一位闻名海内外的国学大师,更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师中楷模。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