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乡村“变形记”: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1-12-24 09:40:47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委员有话说”第五期系列报道之一

汕尾乡村“变形记”: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走进新山村,美丽整洁的村容村貌、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当地的擂茶文化,给了我们不同层次的享受。这种乡村振兴模式值得推广到其他地方。”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纷纷为汕尾在探索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效点赞。近日,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省委会主委黄武率队到汕尾市,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题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在汕尾,不少村庄通过深挖红色文旅资源、创新种养业手段等方式,在振兴发展道路上谋求“蜕变”,探索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子。

  “红”+“绿”,开拓乡村旅游新场景

  沿海汕公路驱车直上,跃入眼帘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远处是连绵不绝的鹿境山,山下河流蜿蜒,绿油油的稻田阡陌交错,一座座白墙黑瓦房鳞次栉比,那便是海丰老八景之一“丽江月色”所在地——新山村。

  新山村不仅绿色资源丰富,还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新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湖泳告诉记者,村内保留有新山村农会旧址、农军赤卫队队部旧址等多处红色史迹,如何统筹运用好“红色”和“绿色”两种文旅资源,为乡村振兴开新路,一直是新山村这几年致力探索的方向。

  作为首批省定“红色村”基层党建示范村,新山村进一步加大红色史料、革命遗址普查挖掘力度,串联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让尘封的红色历史重映光辉。如今,沿着红色一条街前行,可以参观吕祖怡故居、吕焕量故居、农军井、农军赤卫队队部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烈士故居“一门七英烈”“父子三烈士”等革命英雄的事迹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在大力发掘红色资源基础上,新兴村结合鹿境山、丽江河等生态资源,实施进出村路面沥青铺设、亲水栈道架设及周边山体绿化,率先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此外,新山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下山虎”、“四点金”格局的传统特色民居,打造具备岭南村居风韵、绿水青山自然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新山村地理位置偏僻,原来村里的环境比较差。这几年大力整治农村环境人居环境后,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现在每逢节假日,许多外地游客驱车过来游玩,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一举两得。”海丰县政协委员、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奋羽点赞道。

  “我认为汕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网格化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省政协委员,广东林中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清表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和风土人情来推进。“走进新山村,能感受到这里的层次美。一开始是看到美丽整洁的村容村貌,接着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内涵,最后被当地的擂茶文化所吸引,让你忍不住想来这个地方生活。这种乡村振兴模式值得推广到其他地方。”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广州市政协委员、省农垦集团公司期刊副主编付伟建议要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在建立起示范点和示范区带后,我们可以尝试引入社会力量,用市场的活水把乡村振兴的成果灌溉得更加美丽。”

  新山村发展成为“示范村”“网红村”后,吕湖泳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基层党组织第一位是政治组织,在落实政策、项目建设上发挥引领力,但项目后期的运营发展还需要引入专业人才。”他建议,建立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

  养殖+种植,构建生态产业新循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如何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海丰县谋划推动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发展,积极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位于海丰莲花山脉海城段的“莲花山生态谷”,占地3600余亩,是当地农业旅游龙头企业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绿色蔬果种植,以及观光休闲体验等多个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养殖业和种植业是产业园发展的两个重点,“我们建造了年产10万头规模的养猪楼房,创新应用生猪集约化养殖模式。同步发展绿色蔬果种植业,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区处理中心,将养殖废弃物变成生物质能源和优质有机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附近农户也积极参与到绿色化生产中,将加工生产的蔬果渣粕变成饲料或肥料,实现生态发展良性循环。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既不是企业唱“独角戏”,也不是政府“包打天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农民参与度是重中之重。“要完善龙头企业与小农户、专门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的联结机制。”汕尾市政协委员刘定发表示,农业龙头企业与小农户、专门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的联接紧密,对脱贫攻坚产业化长效机制的建立有着促进作用。一方面产业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能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当地农户拓展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农产品,保价回收农产品。另一方面,产业园能通过股份分红、二次返利等方式让当地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人才返乡。

  “产业振兴,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撑。”刘定发建议,从三方面工作入手,大力振兴乡村产业。一是土地政策应在保障功能基础上向产出效率方向倾斜;二是产业结构上要发展生态农业,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三是经营方式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形成农业全产业链。


(记者/吴嘉楠 通讯员/吴继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