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借力,激活向“新”力。7月11日,第十四期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在广州召开。粤商代表与省政府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开展人工智能有组织科研攻关,拓展人工智能新赛道新场景”主题,深入对话交流、共商发展良策。
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数字经济大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国内第一梯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在人工智能落地和创新发展上具有良好基础。
如何加速促进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会上,粤商代表聚焦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加强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讲想法、述难题、提建议。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支持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会前,省政协调研组深入广州、深圳、佛山等市以及50多家关联企业、机构开展调研,向江苏、浙江等省开展书面调研。同时,召开“主席·委员专家深聊会”和省直部门座谈会,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省政协委员、住穗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形成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报告建议,以强动力、优算力、活数据、拓场景、育生态、聚英才为重点,系统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智算领先地、数据标杆地、场景示范地、生态优选地、人才汇聚地。
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旭认为,“如果没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风险投资,在技术研发阶段就可能停滞,也无法实现商用量产。”
韩旭建议,增强投资机构对投资人工智能企业风险的容忍度,进一步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与支持,给予市场主体、国资投资机构足够的宽容和试错空间,加速广东科技企业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省工商联主席、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还建议制定激励政策,对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和产品推广应用设立专项奖励。
据悉,广东将强化政策供给和规划布局,统筹更多资源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引导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人工智能创新领域。
畅通数据创新场景
推进“人工智能+制造”
制造业既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利器”。广东华韶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耿颢建议,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试点,构建粤企智能制造场景应用案例库,持续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标准易用的工软技术底座,是改变制造企业“不想转、不敢转、难转成功”困局的关键举措。东莞市政协委员、广东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阮真建议,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统一的制造操作系统,降低数字化转型的难度,形成标准统一、可复制可推广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广东方案。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省政协委员,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广军建议,鼓励省内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制造业企业,开放内部海量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实施“人工智能+制造”场景创新应用示范推广行动,推动数据提质、扩容和流通,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开展供需联动,创办工业重点场景AI技术创新竞赛等活动,激励形成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补充建议。
以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是先进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侯垠佑建议构建低空经济示范区,加大科学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加强人才引进培育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目前广东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吸引力仍待加强,除深圳外,大部分人工智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美的集团蓝橙实验室副主任奚伟建议,加大本地对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海归人才的支持力度,实现人才跨区域引进,提升本地人才集聚度。
“要优先重视人才的竞争。”省人大代表、云从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姚志强颇有共鸣。他建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国际的优势,集聚数据、算力优势,建立对外开放的研究机构,解决科学家缺乏人工智能研究基础条件的问题,吸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争取在多模态大模型的竞争中缩小差距。
筑巢引凤,广纳贤才。报告还建议,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举办全球标识度高、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峰会、论坛、赛事等,打造全球“年轻AI人”交流、合作、展示、创业等新热土。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对此,会上不少粤商达成共识,建议全面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落地应用。
会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拟争取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广东)或广东人工智能学院,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强化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和教育服务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持续发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苏诗琪 吴嘉楠
通讯员 肖莹 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