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视察监督 委员建言 各方声音 部门行动 监督成效 媒体关注 观点投票

省政协调研组赴湛江市开展“百千万工程”协商式民主监督

10月31至11月2日,邓海光副主席率队赴湛江市开展“百千万工程”协商式民主监督。调研组深入坡头区龙头镇莫村、龙头凯达植编工艺品厂,坡头镇伏波村、南调街道南调河万里碧道工程;吴川市黄坡镇林屋村、粤凯机械有限公司、唐基村,吴阳镇那蒙村;廉江市高桥镇平山岗村,良垌镇中塘村等地开展调研,并召开“百千万工程”协商式民主监督座谈会。

省政协副主席邓海光一行到武江区开展“百千万工程”民主监督视察调研

近日,省政协副主席邓海光率队到武江区开展“百千万工程”民主监督视察调研,充分肯定武江区在开展“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点击查看更多

助力“百千万工程”,政协民主监督在路上

省政协调研组到湛江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协商式民主监督调研

点击查看更多

安立龙

省政协委员、民盟湛江市委会副主委、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百千万工程”,关键是抓住龙头。建议以生产名优产品作为龙头,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发展大产业。比如火龙果这一产品,不仅仅把鲜果销售出去,还可以开发出饮料、干制产品等,增加其附加值,做大做强该产业。

廖益

省政协委员,韶关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油茶产业前景广阔。农业企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引进、筛选、培育优良品种,积极对当地农户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强做大从育苗、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油茶全产业链。同时,努力打造自有品牌,研发并推出更多“拳头产品”,不断提升公众认知度,进一步开拓市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陈维靖

省政协委员、清远市知联会副会长、德高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清远的连州菜心、东陂腊味,都在市场、历史上有一定的规模和美誉度,这两个地方集中力量去发展,形成了很好的特色产业,这个经验值得其他乡镇学习。建议找到自己的优势资源,立足自己的资源禀赋,做好清晰、合理的规划,积极吸引企业入驻,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

杜丽清

省政协委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

“百千万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物流等各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团体、还有个人等各方面的协同协作,才能推动“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发展。我们作为政协委员,要加强参政议政,多调查、多了解,对百千万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发挥监督等作用。

曹俊明

省政协委员、广东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

党建文化对我们的基层治理来说,能起到把方向、举旗帜的重要作用。我们讲乡风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讲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议要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提升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以党建“引领力”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别又才

清远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资源环境高级工程师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管网建设和设施运行效率有待提高,运营管理制度的落地和运营费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加快推动管网建设,打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后一百米”;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利用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把污水处理的制度落实落地。

点击查看更多
马洪宁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在“百千万工程”中,民营企业要积极发挥好本地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以产业兴旺激发乡村振兴原动力,打造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另外,银行也可以围绕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使整个链的发展更有动力、更有活力。

陈洪辉

清远连州市政协常委、连州市菜心协会会长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引进专业人才。同时,继续加大对连州菜心品种提升的投入,研发出更多更适合在连州种植、推广的好品种,提高连州菜心的品牌影响力。

刘女士

当地工厂员工

工厂离我家近,工作也相对自由,空闲时间还可以接送一下孩子。我在这里工作快一年了,发现越来越多人选择在这里工作。在家附近工作可以改善生活条件,大家都很开心。

陈女士

当地农户

我大概走十分钟路就到这个菜心基地了,上班很方便。一天工资有100块,收入比以前稳定了,生活也更好了。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内容摘要: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十三届省政协主席会议将“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确定为省政协2023年协商式民主监督议题,重点聚焦建立健全主要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大领域。此次民主监督集调研、监督、协商于一体,与省领导定点联系市县工作相结合,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省政协主席会议全体成员率调研组深入33个县(市、区)、68个乡镇、140多个行政村,并通过协同调研、书面调研、蹲点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实现全省全覆盖,力争把调研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调研组认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工作迅速启动、有序推进,整体开局良好,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要素保障、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成效初显,结合实际探索积累了一批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地区对“百千万工程”的认识存在偏差,站位不够高、着力不够深、谋划不够远;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深化;要素保障落地落实难度较大;产业强县任重道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仍较突出,“管护难”还没有较好破题。为此,调研组围绕“百千万工程”开局阶段的整体工作和重点领域提出下一步工作的6点建议: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和行动;二是聚焦产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高质量的发展;三是聚焦强组织、聚合力、深改革、促帮扶,持续推进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和政策体系精细化、精准化;四是聚焦“人、地、钱”,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关键支撑;五是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园区扩容提质和乡村产业振兴,全面发力推进产业强县;六是聚焦“管护难”破题,坚决打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

2023年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开局起步之年。为助力形成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省政协在总结过去五年乡村振兴民主监督经验基础上,围绕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重点聚焦建立健全主要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大领域。成立以林克庆主席为总顾问,邓海光、张嘉极副主席为顾问,农业农村委牵头的调研组,与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协同,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赴湛江、清远、韶关、梅州、河源等地实地调研;结合省政协领导同志定点联系市、县工作,林克庆主席、各位副主席深入定点联系市、县开展监督调研;邀请佛山、韶关、梅州、惠州、江门、潮州等市同步调研,对20个地级以上市(深圳除外)全覆盖开展书面调研;从10个地级市、10个县(市、区)中随机抽选了60个行政村开展问卷调查及蹲点调研。现将民主监督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百千万工程”全面启动、开局良好

自“百千万工程”部署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百千万工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围绕“一年开局起步”的阶段性目标,坚决扛起政治责任,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推进举措之实前所未有。调研组认为:一年来,“百千万工程”有序推进,整体开局良好,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初步建立,省、市、县、镇、村协同发力,要素保障、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成效初显。事实证明,“百千万工程”让全省人民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实惠、增强了信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积极参与和广泛赞同。

(一)积极响应,主要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调研组看到,各地迅速建立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呈现出齐心投身“百千万工程”、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各市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均已实行专班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如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将市指挥部成员具体到人,指挥部办公室新增编制31个,形成一支137人的集中攻坚力量。各地根据“1+N+X”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配套政策,以“细化”促“强化”。如江门市每周以“已出台、正在出台、计划出台”三个清单指导部门对标对表省级政策和机制,倒逼政策出台。

(二)多措并举,为“百千万工程”提供要素保障。调研组看到,各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运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实保障。如汕头市2023年已统筹安排各级各类资金161.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3.8亿元,联动发行政府债券107.7亿元,聚力推进各县(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计划等。韶关市2023年以来,开展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认定工作,建立农业农村本土人才库。

(三)产业先导,千方百计稳增长、扩税源、增收入。调研组看到,今年以来各地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落实落地,产业强县稳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增收见到成效。对口帮扶协作更精准、力度更大,如广州市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协作,广梅产业园引进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25.5亿元;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引进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123.8亿元。招商引资思路更活、办法更多,如清远连州市创新“连通四海,共赢九州”国际招商推介平台,梳理发布总投资额1650亿元的六大类66个招商项目,全面开启国际招商服务新模式;上半年新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30.8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工作“质”和“量”齐头并进。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性更高、成效更显著,如韶关市全域推开“强镇富村公司”,整合集聚资源、人才、项目、资金,助力全市1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10万元,平均收入达36万元,其中35家公司达到上规上线企业标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如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依托大湾区“中央厨房”项目,成立10个供销农场生产合作社,带动10个村集体年均新增分红15万元以上,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四)攻坚克难,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调研组看到,今年各地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往年,群众普遍反映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村庄环境、住房条件、出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在问卷调查中,超过98%的受访者认为近一年以来村庄发生了改变,72%的受访者表示排污管道已修好并接通到自己家。如潮州市专门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领导小组,打出系列措施组合拳,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20年的33.9%提升到目前的58%以上。

(五)立足实际,积累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推进“百千万工程”,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形成了许多新经验。

1.破解“人、地、钱”难题有新招实招。湛江市搭建“政银担”平台,已为辖内的954户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累计提供担保贷款1051笔、14亿元,无抵押类贷款占比约98%。制定《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用海保障工作方案》,对重点企业采取“保姆式”服务,全程安排专人跟踪指导用海申报和确权,全面优化简化审批程序。流沙湾4号海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用海审批仅2天,刷新该市用海确权办理时限新纪录。汕头市选派100名市直单位业务骨干到县(区)直单位和镇(街)挂任副职,选派107名县(区)、镇(街)干部到市直部门跟班学习,选派规模和力度为历年来最大,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能力提升。

2.破解特色产业发展难题有新作为。韶关市浈江区联合仁化、始兴等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手信——“新韶九章”,推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隆盛酱油、朝天子辣椒酱、仁化红山茶、曲江灰树花等多款韶关优质农副产品,整合资源以工促农,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有新机制。珠海市斗门区探索推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管养、按效付费”新机制,将原来由镇、村分散管养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移交区属国企统一管养运营,经费由各区财政统筹保障,确保管养经费稳定可靠。并率先推行“按效付费”制度,建立健全了“区对镇考核,镇对运营单位考核”体系,压实属地治污责任。

4.以“考评”促“提质”有新办法。梅州市创新出台《梅州市镇(街)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紧扣8项经济指标,对全市113个镇(街)开展差异化考核,实行月度、季度、年度通报,初步建立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5.“驻镇帮镇扶村”有新模式。佛山市创新出台《创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双百”工作队工作方案》等系列帮扶工作指引性政策文件近40份,2023年以来,完成财政资金划拨7.5亿元;推动167个产业项目落地,投资额18.4亿元,利益联结带动农户超过3万户。清远市阳山县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注重科技赋能,承担了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阳山县乡村振兴建设与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累计服务带动农户843户,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24个,引进新品种6个,推广新技术53个,培训农户或技术人员615人次,帮助受援对象增收74万元。

6.“百校联百县”“万企兴万村”有新气象。肇庆市统筹推动华南师范大学、省委党校、肇庆学院等10所高校与四会、广宁、德庆、封开、怀集签约,并增加自选动作,组织安排12所在肇高校、市公办中职学校与7个县(市、区)结对共建。广州市推动1700家企业与1322个村成功结对,动员中国建筑等九大建筑集团下属48家企业参与结对帮扶,实现每个镇至少与1家建筑企业结对。

7.汇聚各方力量、齐抓共促有新途径。韶关市由市人大、市政协交叉组成两个调研组,集合双方智力、资源优势围绕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深调研”,促成出台茶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建设百万亩茶园,培育发展以“韶关白茶”系列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齐抓共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推进“百千万工程”相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百千万工程”刚刚开局起步,对照《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相关工作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方呈现出工作力度、工作进展不平衡的状态。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58%,个别市甚至只有51%,与《实施意见》要求有一定差距;粤东粤西粤北一些地区年底如期达标“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难度较大,5个市低于90%;县域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工业园区小散乱、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招商引资困难、财政支持乏力等问题仍然较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一些地区对“百千万工程”的认识存在偏差,站位不够高、着力不够深、谋划不够远。调研发现,一些县(市、区)“百千万工程”雷声大雨点小进展缓慢,空间规划、产业规划、营商环境改善等一些基础性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与市县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思想认识不到位有关。一是站位不够高。有的市县没有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把握“百千万工程”,没有抓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个关键着力点,没有将县、镇、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错误地把“百千万工程”视作乡村振兴的升级版,个别地方甚至直接“新瓶装旧酒”,沿用乡村振兴的思维来实施“百千万工程”,导致一些地方“百千万工程”谋篇布局视野狭隘,推进实施流于形式,缺乏结合当地实际“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大决心、大格局。二是着力不够深。有的市县只是从完成省部署的任务角度考虑工作,对如何系统推进“百千万工程”缺乏全局思考和统筹谋划,一定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如调研中有的县领导对当地家底不清、优势不明,对什么工作慢不得、什么工作急不得缺乏准确判断;有的地方对指挥办和工作专班的职责把握不清,认为指挥办“包打天下”,简单地把一些单位职能或工作转移到指挥办,甚至把指挥办混同于农办,以农村的视野孤立地、狭隘地看待发展问题;有的地方不主动谋划“一县一策”,不主动招商引资,寄希望于定点联系省领导向省里争取支持,寄希望于组团纵向帮扶单位给资金、给项目,主体责任模糊、内生动力不足。三是谋划不够远。有的地方对“百千万工程”的长远谋划缺乏深入调研思考,如何结合实际破解长期存在的发展难题缺乏长远眼光和具体布局;有的只盯着农村,有的只盯着县城,对联结两者的乡镇缺乏应有的重视,对如何恢复粤东粤西粤北镇一级的经济功能、真正发挥“联城带村”作用缺乏长远的考量;有的急功近利,盯着眼前“政绩”,脱离客观实际,给日后发展留下隐患,“一年接着一年干”的耐心不足,缺乏“久久为功”的定力。

(二)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深化。一些地方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政策配套创新仍然不足,“一县一策”等具体方案配套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一是体制机制运行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市县“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工作专班在统筹推进“百千万工程”重大工作、重要任务、重大项目上,未能充分发挥协调联动效应,契合度还不高,甚至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省市、市县之间关于简政放权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待健全,县级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化水平仍然偏低。阳江、梅州等市反映,权限下放未能做到人随事转、财随事转,基层承接上级权限下放任务重,尤其是一些专业技术性强、执法要求较高的事项,镇级承接能力不足,存在承接意愿不强的现象;权限下放后,配套措施跟进不够及时,承接落实能力不足,不同程度存在下放权限“接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二是配套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在政策配套方面,“一县一策”的具体方案配套有待深化推进,县镇村产业如何准确定位、如何打通省市县“产业图谱”、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等还需要下功夫。部分县(市、区)制定的政策措施与配套文件大多延续省、市的既有政策文件,以落实政策文件方案为主,“上下一般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支持政策措施较少。“1+N+X”政策体系仍需不断优化,亟需加快制定完善土地、产业、乡村振兴等配套政策,进一步激发镇、村发展动能。三是帮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的产业匹配度、延续性和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如佛山市反映,随着产业有序转移的推进,“反向飞地”合作项目GDP无法在帮扶地纳统,经济指标纳统难突破,影响帮扶积极性、持续性。

(三)要素保障落地落实难度较大。调研中,多地普遍反映,土地资源紧张、历史遗留问题多,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藩篱,资金缺乏双向流动,县域产业融资难,专项债额度不足,人才下乡意愿弱等问题还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一是财政资金供需矛盾较大。多地反映财政收支压力大,推进城镇建设、对口帮扶协作、乡村振兴等资金缺口较大。茂名市反映,2023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仅占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的19.4%,开展“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较大。湛江廉江市反映,县级政府为了达到进度考核要求,利用本级财力垫付资金,但实际库款却没有及时与县级清算,导致县级财政资金收支矛盾不断加剧。二是运用金融能力有待加强。对如何将国有金融企业导入“百千万工程”的办法不多。如农发行反映,该行在与我省接壤的江西某县就投入金融资金50亿元,而在我省所有县总投入合计仅为70亿元,业务推进难,主要原因是缺乏项目承载主体、项目经济账不明晰。汕尾市表示尚未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确权、评估、流转平台机制,流转不规范,银行机构推动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业务落地比较困难。三是土地资源利用制约因素多。土地碎片化较为普遍,历史遗留权属问题多,难以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制约产业园区集中用地需求。东莞市反映用地分散零碎、空间承载力不足成为制约重大项目落地的突出瓶颈。云浮市新兴县用地指标现存缺口2900亩,其中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缺口共1350亩,严重影响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改革等力度不够大,政策衔接不顺畅。各地普遍反映,全域整治试点政策尚不明朗,县、镇试点少,实施层面政策衔接不足,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综合前期整治成本高、难度大,缺乏项目收益互补平衡点。肇庆市反映,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尚未落地,零散集体产业用地报批流程复杂、耗时冗长,乡村建设用地增量不足,难以通过农转用方式满足产业用地发展需求。中山市反映,点状供地政策落实难,不同政策间存在壁垒,审批时间长。五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人才下乡意愿弱,政策激励力度不够大。汕头市反映,人才难引、难留问题依然严重,个别区(县)、镇(街)对人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现有本土人才培育、管理力度不够。

(四)产业强县任重道远。调研发现,尽管各地县镇村普遍明确了“产业先行”“项目为王”,但抓什么产业、怎样抓产业,还存在不少误区和不足。一是县域产业发展规划滞后,未能与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同频共振。实地调研的县(市、区)大多缺乏明晰的产业发展规划,更缺乏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更精准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如何贯通省、市、县“产业图谱”?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更科学的、长期稳定的国土空间规划支持?各地还需要下功夫夯实这一基础性工作。二是县域产业园区小散乱,提质增效进展缓慢。一些地方对如何破解县域产业园区小散乱问题,促进园区提质增效,缺乏切实有效的举措。如实地调研的博罗县智能制造产业园,分散在园洲、石湾两个镇三个园区,总面积虽有29平方公里但实际可用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受限,产城融合度低,缺乏整合拓展为统一完整产业园区的大规划,没有打造成为连通广州、东莞新型工业化集聚走廊的大格局。三是招商引资难度大,政策优惠力度不足。2023年大多数市县招商引资力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上实际成效并不突出。韶关市反映,财政税收优惠力度不及邻省周边地市,硬环境、软实力均不足,发展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面临困难。四是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一些地方对通过转型升级、挖掘潜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如实地调研的湛江吴川市林屋机械厂,是我省少有的村办明星企业,但长期满足于“小富则安”,生产技术、公司治理缺乏改革创新动力,与江浙村办企业有天壤之别。五是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农业工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育种、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没有形成稳定的上下游衔接关系,产业配套服务不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建设、宣传推广力量整合不够,品牌吸引力、知名度有待提升。从问卷调查情况看,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村庄产业发展没有变化,只有37%表示本村有小规模农产品加工厂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基地。六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根据调研组回收的村庄集体收入数据,60个村庄2022年村集体收入的中位数为28万元,其中6个村庄低于10万元、占10%,24个村庄低于20万元。大部分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包集体山林、耕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获取有限收入,并依赖财政补助以及单位帮扶和乡贤捐赠等收入维持运转,农村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集体资源利用率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

(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仍较突出,“管护难”还没有较好破题。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58%,粤东粤西粤北多个市仍然低于《实施意见》要求的60%。但调研发现,与进度“数量”相对滞后相比,治理“质量”问题更让人忧心。一是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个别县市政管网和农村雨污分流管网尚未实现全覆盖,且原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时间较早,部分工程标准未能达到省当前完成治理认定要求。部分地区早期建设的处理设施,因当时治理政策、技术规范相对缺乏,技术路线选择粗放,建设质量参差不齐,遗留问题复杂多样,整改投入高、难度大。二是污水设施建设仍须加大力度推进。问卷调查中,仍有13%的受访群众表示村庄排污管道未入户。个别地区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如汕尾市2023年需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座,新增处理能力1.7万吨/日,由于中标社会资本方资金链断裂导致停工,至今仍未恢复建设。三是设施运营维护水平较低,“管护难”没有较好破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小、点数多、点位分散,日常运营难度大、成本高,各地普遍反映缺乏专业运维队伍和资金保障。设备维修、水质监测等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完成难度大,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的治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推广。问卷调查中,57.8%的村民认为运营管护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46%的受访村干部表示村内使用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标准及运营维护成本较高,财政及村集体经济压力较大;18.9%的村干部表示村庄建设的是厌氧式人工湿地,设施相对简单,部分管网已堵塞,无法运转。

三、对推进“百千万工程”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做好2024年“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对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2024年的工作要乘势而上、力度不减、精神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着力强举措、抓落实、见成效。为此,对标《实施意见》,针对民主监督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和行动。在巩固良好开局的基础上,要着眼全局和长远,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尤其是市县一把手,要立足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百千万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基础和保障;要立足区域发展全局的高度,与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1310”具体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之策,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干劲拼劲再出发;要立足县镇村发展的实际,摒弃就农谈农,摒弃“等靠要”,摒弃急功近利,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强县促镇兴村富民”。开局阶段,尤其要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把握好“急与慢”的辩证统一。一是工作推动慢不得,成效追求急不得。既要看到推动工作的紧迫性,也要看到取得成效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既要雷厉风行、蹄疾步稳,敢打攻坚战;还要久久为功、保持定力,善打持久战。二是政策配套慢不得,深层改革急不得。工作推进中的配套政策一定要尽快制定,打破政策瓶颈,形成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深层次、根本性制度改革一定要试点探索,科学论证,试错调整。三是项目落地慢不得,详规全覆盖急不得。“好项目不等人”,为保障重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对确需急用的区域、条件成熟的区域,应尽快先行启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但详规编制影响深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如果一个区域对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基础性规划都还没有搞清楚,就实施详规全域全覆盖,“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那么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详规可能会成为区域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违背高质量发展的初衷。为未来留白,应成为国土空间详规编制的重要原则。

(二)聚焦产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高质量的发展。县镇村要牢牢把握“百千万工程”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要在着力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落实“一县一策”,全域统筹、科学配置城乡资源要素,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项目清单,一体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谋划。要在总结实施“百千万工程”近一年来取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立足当地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优化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构建起统一协调的、上下衔接的、科学可行的目标体系和行动方案。二是坚持重点任务项目化、清单化。明确中长期目标和每个阶段具体任务的时间表,以项目化、清单化推动重点任务落实。三是坚持压实各方各级责任。厘清省、市、县、镇、村的责任界限,明确指导、帮扶各方主体责任,督促各方各级积极调动各类资源要素。

(三)聚焦强组织、聚合力、深改革、促帮扶,持续推进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和政策体系精细化、精准化。“百千万工程”开局阶段,要着力推进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和政策体系精细化、精准化,压实专班、部门和县、镇、村“一把手”主体责任,推动县、镇、村在“百千万工程”大舞台上深入实践、大胆探索。一是在强组织上发力。充分发挥县(市、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镇(街)委书记“一线施工队长”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出台“百千万工程”指挥体系架构相关指引,对人员编制设置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统筹调配编制资源,进一步强化“百千万工程”组织保障。二是在聚合力上发力。厘清领导定点联系工作与组团纵向帮扶工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放大指导帮扶合力。强化部门联动,畅通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指挥部及办公室工作制度机制,优化专班设置,以调度会议等方式解决项目建设等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三是在深化改革上发力。加强“百千万工程”与各项改革的深度融合,坚持统筹兼顾、市县联动。深化县、镇扩权、赋权改革,结合基层实际,动态调整职权下放事项,对职权下放的合法性、必要性进行全面论证和审核,对下放职权事项进行定期评估;完善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机制,推进事权下放和力量同步下移、职责下放与编制划转同步实施。探索省、市、县经济增量税收分成改革,探索扩大整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四是在促帮扶上发力。进一步提高对口帮扶精准度,统筹帮扶地区间产业衔接和市场对接。优化共建共享机制,帮扶地投入到“反向飞地”的财政资金,一并纳入帮扶地年度帮扶资金投入考核指标,理顺合作项目经济指标纳统关系。

(四)聚焦“人、地、钱”,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关键支撑。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需要上下齐心、部门协同,把要素保障作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做到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围着产业转,在“人、地、钱”等关键要素上予以更多引导支持。一是提高财政资金效能,用足用活专项债。实行资金捆绑、政策叠加,以县域为单位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县城、重点镇和人口较多的乡村,避免“一刀切”和“撒胡椒面”,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力量,构建财政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形成“财政+金融+资本”的支持体系。提升专项债支持“百千万工程”项目效能,细化项目立项、环评、国土规划、初步设计概算等管理工作,提高专项债券资金拉动投资的效率。研究适度扩大和优化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产业园区的工业用地土地储备项目纳入专项债政策支持领域。二是为金融资金对接“百千万工程”创造更好的条件。建立统一的“百千万工程”项目库和数据平台,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项目信息,便利金融机构精准产融对接。完善涉农领域产权抵质押制度,建立健全抵质押农村产权的资产处置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信用评级和“整村授信”工作,推进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更新和信用成果转化,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以县为单位对接国有银行及本土金融机构,引导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构建项目承载主体、明晰项目经济账,借助经济实体运作,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三是加大土地政策倾斜力度。扩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试点,争取更多整县试点指标,增加更多整镇试点探索;进一步规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程序设计,尽量简化项目程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内所有子项目“统一立项、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落实“标准地”出让常态化,鼓励镇街政府结合发展定位开展拟出让地块的方案设计,推行“带设计方案”出让。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拆旧区和建新区分离管理政策,参照拆旧复垦政策,通过实施拆旧区复垦,形成增减挂钩建新指标,允许指标用于办理农转用手续,或用于交易。针对镇村增量空间不足问题,建议推动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在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空间腾挪。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镇产业用地难题,建议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成熟后推广应用。探索符合条件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点状供地,实现点状布局、点状开发。四是用好“百校”“万企”。利用好“百校联百县”的科技、智力优势,推动高校支农、支教实践活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县域转化,推动县域技术攻关,带动县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利用好“万企兴万村”的产业、市场优势,推动企业县域产业布局、拓展县域产业市场,推动培育、发展农村职业经理人,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带动乡镇人才创新创业。

(五)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园区扩容提质和乡村产业振兴,全面发力推进产业强县。市县各级干部要深刻理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在于县域经济薄弱,县域经济薄弱的核心在于产业薄弱,而产业薄弱的关键在于工业薄弱。要牢固树立产业强县、工业立县、制造业当家,牢牢抓住工业,以工促农、以工带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推进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等条件,着力培育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增强乡镇经济功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要深化对乡镇节点功能认识,加强中心镇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专业镇、特色镇,重塑乡镇经济功能,重构县、镇、村产业分工合理布局。三是推进园区平台扩容提质。针对县域产业园区小散乱问题,建议有条件的县市量力而行实施“园区平台扩容提质行动”。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平台,充分运用现有土地政策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改革,通过土地置换、盘活存量、撬动增量,政企联动,连片开发、连片配套、集成服务,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优化园区产业布局、集聚园区发展动能、促进产城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的产业平台。四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的使用和管理,落实农业产业用地政策,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依托本地特色农业,狠抓农工融合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从产业结构、链条和品牌集中发力,做优品质、做大龙头、做长链条、做响品牌,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充分挖掘乡土产业的产品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三产融合示范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推动农业与工业、物流业、休闲旅游业、服务业等多元化业态进一步融合发展,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物业统筹统租+工改工+高品质厂房等方式,加快推动村级工业园更新改造和老旧物业连片整合。

(六)聚焦“管护难”破题,坚决打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建议指导推动各地加强县域统筹,以县为单位整体谋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防止二元思维,防止割裂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活污水治理体系。一是坚持系统思维,统一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加快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筹集经费),明确农村污水设施建设与农村改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等一同推进建设,“一盘棋”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科学治理。对于靠近城区、镇区的村庄,优先推动将其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系统统一处理,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辐射能力;对于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加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强周边辐射能力,实现以点带面,以规模化降低治理成本;对于人口少、居住分散的自然村,积极探索污水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三是探索长效机制,强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维管护。落实资金来源,加强监管核查,督促各地既要抓污水治理率,也要抓设施运行率,确保“用得起、见实效”,避免“只管建、不管用”。总结推广珠海斗门“统一管养、按效付费”等创新经验,明确设施产权归属和运行管护责任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学习借鉴浙江桐庐等地深化数字赋能的做法,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数字化监管,推动建立市、县、镇各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成管理系统。

点击查看更多
南方日报

民主监督的新“五年计划”,广东政协聚焦这一话题

去年11月初,省政协民主监督调研组(下称“调研组”)专程来到清远连州市西岸镇河田村,走访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种植基地。成片的连州菜心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加紧采收,赶着早熟季节上市卖个好价钱。当下,清远市正着力打造包括连州菜心在内的“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小菜心撬动大产业,这既是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缩影,也是2023年省政协民主监督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

南方网

韶关: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政协委员支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漫山遍岭的油茶树上,挂着圆润饱满、青里透红的油茶果,村民们来回穿梭在林间,采摘着一筐又一筐成熟的果实,呈现出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

南方网

清远:聚焦优势谋发展 “土特产”赋能“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前段时间,广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海光率队到清远,围绕助力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落实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其间,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联动,走进企业车间、深入田间地头,观村情、听民意、查症结、开良方,以行动践行履职责任。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