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2022-06-20 17:18: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接续推动下,粤东西北各地市已基本形成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雏形,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6月16日,2022年上半年“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召开,议题正是关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承接,粤商代表与省长、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前,省政协已通过实地调研与远程视频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粤东西北12个市及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中山、东莞等6个珠三角地市开展调研,并赴江西、湖南等省学习借鉴当地产业承接经验做法。

  在座谈会上,省政协经济委主任梁维东坦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面临三大挑战: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会窗口有所收缩,邻近省市快速发展对粤东西北产业承接带来较大压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加了追赶难度。

  省政协调研显示,企业战略布局、综合营商成本、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包括乡情因素以及政府招商引资态度,是珠三角企业转移的主要考虑方面。其中,综合营商成本高低是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决策考虑最多的因素,这既有地区之间生产要素价格梯度差所形成的“硬”成本差异,也有地区间政务服务、政策配套等因素所形成的“软”成本差异。

  这一点在参会的粤商代表中也颇有共鸣。“简单的补贴和所得税减免、办证绿色通道的方式不足以支撑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柯云峰指出,承接区域除了常规政策吸引外,还需要人才置前培养储备,转移两地的社保互认互通、员工子女教育、家庭医疗应统筹安排,两地政府或园区之间建立对“功能承接”(技术转移)的内部认可或补偿机制等。

  对此,省政协调研报告也建议,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地市“一把手”工程,以成本为关键、产业为核心、交通为先导、政策为支撑、环境为配套、人才为基础、乡情为纽带,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完善引商稳商长效机制。

  诚然,产业承接也不是各地一拥而上。梁维东说,应统筹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强化产业规划,明确各市产业承接重点。例如,粤东地区土地相对紧缺,必须走产业升级与产业引进并行的路子;粤西地区空间广阔,可以承接对土地要素需求较大的项目;粤北地区则着重发展与自身环境相适应的绿色低碳产业。

  “各地开展产业承接要统一在全省产业规划布局下,要对地方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引进产业的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理解,规避同质化、‘内卷’竞争问题的发生,做到各方协同互补。”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春华说。

  潮州市政协常委、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建瑜对此深有体会。她认为粤东潮汕三市联合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潮汕应积极创造条件协同发展,不宜相互争夺资源、项目,人为制造三市隔离带,项目建设方面应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和建设。”

  会上,粤商代表立足粤东西北资源和条件,提出了不少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光伏发电、加气混凝土板材、预制菜、创意设计、生态旅居等等。不少粤商代表指出,产业承接应发挥大项目、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链接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建议发挥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大型企业的龙头项目,探索推广“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共建模式,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在会上介绍了广药集团在粤东西北开展产业帮扶的做法。他说,粤东西北拥有很多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建议发挥世界500强的品牌效应,通过大品牌赋能,促进粤东西北特色产品走向全国,从而带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重点龙头企业在产业里能够发挥明星效应和带头效应,一个企业可带动一批企业、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邓春华建议,要推动高质量的承接,承接过程中引导和支持企业升级发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的双赢。

  会上,省长王伟中不时插话,与粤商代表积极互动。他强调,加大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吸纳省政协调研成果和各位企业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推动珠三角产业在省内有序梯度转移,加快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水平,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市要全力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和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创造良好条件。希望广大粤商把握机遇,积极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投资兴业,在服务全省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省政协主席王荣在主持座谈会时指出,希望企业家们把握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中展示担当作为,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