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圆“城市梦”

2017-03-28 23:28:1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广东,拥有超过3000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怀揣着“城市梦”而来,但真正能落地生根的凤毛麟角。多年来,为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广东积极探索,在全国率先以积分入户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打开新的通道,也率先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城市梦”。
  早在2010年,广东就在全国率先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只要积满60分便可申请。2011年,又将积分入户适用对象范围由“在粤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扩大至“所有在粤务工城乡劳动者”,缩小高低学历分值差距,加大技能等级、参保年限指标分值和比重。2012年,又采取了“创新实施技能型人才直接入户”制度,大开方便之门。
  到了2014年,广东已全面铺开积分入户。各地因地制宜,陆续放宽落户限制。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都可以按照这套体系进行测评:高中文化程度,计20分;大专,计40分;本科,计60分;中级职称,计60分。纳税三年以上累计达10万元,计20分。职业资格或职业工种,计20分。参加献血、义工、慈善捐赠等社会服务也可得分,单项最高分不超过10分……而特大城市——广州的细则照顾到更多的特殊职业人员。2015年,《广州市积分职业资格及职业工种目录》进行了修订,职业工种目录增加了投递员、垃圾清运工、孤残儿童护理员等24项,积分职业工种达122项,职业(执业)资格目录有51项。符合这些资格或工种的申请人,可积20分,更大范围地惠及了外来务工人员。
  来自河南的环卫工魏娜就尝到了积分入户的甜头,拿到了广州户口簿。魏娜和丈夫是广州的环卫工人,一干就是15年,并倾尽积蓄买下了天河客运站附近天鹅花园的一套40余平方米的房子。但孩子读书的问题让夫妻俩操碎了心:没有广州户口,就不能入读公办小学,怎么办?
  正当发愁之际,2014年8月,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发的一份红头文件,给他们带来了好消息。文件显示,要在全市环卫工人队伍中遴选10名外来一线环卫工人,并办理户口迁入广州相关手续。文件还特地说明,采取积分入户制的形式,按照个人总分由高到低的原则排序,同等分数以家庭环卫从业人员数量较多的优先;再同等排序则以参选人本人环卫工龄较长者优先。而申请人有获得省、市级荣誉更能加20至80分不等。
  对照这些条件,魏娜向单位工会提交了入户广州登记表、广州房产证、计生证明、异地户口(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及社保缴费明细等证明材料和获奖荣誉证书,供市城管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逐层审核。
  2015年3月18日,魏娜如愿从广州市公安局天兴派出所拿到了广州居民户口簿。捧着朱红色的户口簿,她还觉得犹在梦中。她和丈夫仅仅是高中学历,却也能和千千万万大学生一样,争获入户广州的资格。“我获得的广州市、广东省环卫工人书法绘画大赛奖项,2006年获评的‘优秀城市美容师’称号都为我争取到了加分的机会,还有在广州买房所取得的房产证也成了加分项。这些最终使我的排名靠前,获得了入户广州的资格。”
  “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高学历的博士,也需要扫地的清洁人员。只要你为城市做了贡献,这一制度都会把你所做的化为奖励积分。”作为积分入户制度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的郑梓桢告诉记者,当初设计这一制度就是为了引导外来人口适应城市的规范,让外来人口有更多的机会加分。比如,当义工、义务献血、按时交社保等,都能获得奖励加分。
  广州的入户政策向从事特殊艰苦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倾斜,让人感受到政策的人性化。魏娜无疑是这些人中的幸运儿。但大部分的环卫工人在广州都没有房子,学历和收入不高,入户后面临的生活压力太大,另一方面还得退还家乡土地,失去了后路。
  “农民的地被征用了,被占用了,来到新的城市里,若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有保障,就能真正使农民心甘情愿地入户城市。”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雷鸣认为,政府应该从公共产品角度出发,从教育、培训、交通、卫生、医疗这方面去着手,为积分入户打好基础,保障农民基本利益,让农民工兄弟放心来到城市。
  “广东的外来人口太多,积分制入户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问题。为此,广东开拓了另一条路子,就是实施了基本服务均等化——目的是在十个领域保障外来人口体面地生活,把底线生活福利问题解决了,即使没户口,但是不影响在城市持续生活。”郑梓桢说。2010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外来人口凭居住证可享受职业培训、社保、疾病防治、计划生育、法律服务援助、公共就业、职业资格证考试等权益和公共服务。同时,也可以居住证为载体,通过积分方式实现入户和子女入学。“逐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共享理念的必然要求。”
  今年1月4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设置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化、个性化、优质化融合项目培训,加快推进来穗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全方位融入广州社会。这是广州率先全面规划户籍和非户籍人员的融合融入、率先探索破解中国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的实际举措。珠三角许多城市也在探索同样的问题,如深圳在试行“5+4”的义务教育模式;佛山已有七成外来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东莞实施积分入学;等等。
  但与此同时,广东在做这一努力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困难——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曾透露,广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包括一次性成本13.41万元,每年公共服务成本6581元。2014年6月,广东省政协也就“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选题开展专题议政。调研组的相关报告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完全覆盖的财政压力巨大,这既有资金支出的实际压力,又有建立分担机制的调整压力。为此,省政协常委们建议,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除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财政分担机制,鼓励支持市、县(区)政府接纳农业转移人口外,应改变主要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资金经费划拨方式,加大以常住人口划拔经费系数比例,提高省级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常委们也建议,广东省要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加快修订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广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财政补助力度,支持广东省相关工作的开展。
  大城市的容量日趋饱和,如何为特大城市减压?“接下来要把一些资源,包括一些公共的投入,要投入到中小城市,使得在那里工作生活的人方便,也显示与大城市同样的生活质量,那才能吸引那些人入户中小城市,在那里安居乐业。”广东省政协委员林德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