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培育广东农业新竞争力

2020-03-27 00:26:1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培育广东农业新竞争力
  文│民建广东省委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广东来说,应当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农业新竞争力置于推进经济供给侧改革、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总体布局里,放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融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加快建设美丽广东的历史使命中。
  目前,我省农业存在竞争力上的多重危机:一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极速衰退,“量”字功夫基础薄弱;二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系发育迟缓,“效”字功夫内力不足;三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空间狭窄,“强”字功夫困局待解;四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品牌培育动力不足,“特”字功夫没有到位。为此,我们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广东农业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兼顾粮食安全要求和经济效益取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态种植、立体种养、农业旅游、精深加工、定制农业等方式增加粮食生产经营综合效益。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导向,大力发展水果、蔬菜、水产、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着力提升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水平。大幅扩大现代种养示范基地和农业物联网应用范围,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推动高州、增城等地传统荔枝种植系统尽快申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兼顾个体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借助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东风,引导将土地资源转变为农业资产,将集体资产提升为发展资本。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监管、交易机制与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农户之间建立以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培育社区支持农业、社区生鲜配送等进一步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的新型经营模式。
  三、兼顾农业弱质现状与未来潜力,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补齐农产品加工产业这个突出短板。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大型餐饮企业与更多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产销联系机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扩大增量同时要进一步做优存量,制定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地方标准,整合民宿经济资源,引进社会投资,打造响亮品牌。调整农村电商支持政策,使公共资源更多向生产性农业性农村电商加速集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使农产品电商从流通驱动向生产驱动创新驱动换挡。
  四、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要求,进一步打造广东特色“田园岭南”。尽快打造“田园岭南”综合品牌。探索将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统筹考虑、资金统筹使用、项目统筹推进。组建省级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性农业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各地市组建或引进大型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企业,提升现有大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基地运营水平,让本地农产品进城更加顺畅、让市民下乡开展农事体验更加便捷。
  五、兼顾农业资源与工业理念,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用工业思维改造农业,打造广东制造“农业版”。编制广东农业品牌化建设五年规划,打造“岭南鲜品”全品系区域公用品牌。继续拓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市示范基地建设范围,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农业行业标准研究、制定、推广、评估等方面职能。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农业出口企业牵头制定地方性农业标准,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标准化示范主体整合培育,探索在全国率先建立电商、保险等服务类农业标准,依托驻粤高校、科研机构创办广东农业品牌与标准化研究基地。
  六、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快农业对外合作。加快建设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将其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自贸区建设布局,争取政策,进一步扩大种业开放范围和深度,探索“民族种业+自由贸易”双赢发展模式。巩固广东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大省的地位,发挥广东在提升中国农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农业出口示范基地。鼓励本地农业企业到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拉长、做强广东农产品国际供应链。
  七、兼顾管理与发展两种目的,进一步夯实支持农业政策体系基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产品、产业特色,探索建立覆盖全域、全品、全业、全险,集政策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农业保险体系。既有险种要进一步优化责任配置,提高理赔比例,提升服务水平,简化理赔流程。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农户集体经济股权权能并应用到保险、融资等领域。尽快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升担保杠杆撬动能力,实现对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基本满足。增强农业发展用地、用电保障能力,顺应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提升设施农业用地占用比率,切实减轻农业经营主体在电力增量扩容等方面的过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