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家“走出去”粤企仅30%“长势良好”,省政协委员建议:避免重复征税 设立绿色政策通道

2020-04-17 02:28:5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4000多家“走出去”粤企仅30%“长势良好”,省政协委员建议:

避免重复征税 设立绿色政策通道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然而,作为广东“一带一路”主力军,“走出去”的粤企却面临着“出海不利”的窘境。根据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此前的调查显示,在广东4000多家“走出去”的企业中,只有30%是成功的,其余70%的经营却举步维艰。

如何让粤企更顺畅地“出海搏击”?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民主党派及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发现相当多粤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国内国外双重征税,政策扶持速度赶不上企业扩张速度等问题。为此,不少政协委员建议,我省应率先对走出去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避免重复征税,同时设立绿色政策通道,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赖诗仁:

尽快增加“走出去”农企进口配额

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赖诗仁:

尽快增加“走出去”农企进口配额

问:请问在你看来,我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答:我省企业走出去确实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难题。以省农垦集团公司的海外拓展为例,首先是投资压力大,海外农业开发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特别是新种橡胶,非生产期长达5-6年。

让粤企感到最头疼的是融资难度大。目前,我省对于农业对外合作投资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不足,目前的融资贷款完全是市场行为,受制于国内融资手续繁琐,外汇汇出程序复杂等问题,不少海外项目的资金需求受到了压制。

还有一个是国际化经营人才不足的问题。随着海外投资项目日益增多,熟悉外语并且熟悉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的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尤为明显,成为“走出去”发展的瓶颈。

问:扶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在顶层设计上应该如何考量?

答: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农业“走出去”也应该得到重视。建议我省对农业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将农业“走出去”定位为全省战略,建议把发展橡胶、粮油生产作为第一、第二类位置,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的力度。

比如广东农垦,在政府扶持与自身探索中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非洲贝宁等国建立了天然橡胶、剑麻、木薯酒精等21个热作生产经营及贸易项目,资产总额达20多亿元,正在实施的海外热作产业面积150万亩,天然橡胶从育种、科研、种植、加工至销售全产业链在境外全面推进。

此外,我建议,要尽快增加海外企业生产的农产品进口配额指标。对利用海外优质资源环境生产,而且国内需要的农产品,根据海外企业生产规模,给予进口配额指标,同时减免紧缺资源型农产品回运关税、增值税。

问:在金融财税扶持上有什么建议?

答:在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上,我认为比较迫切的是,我省要设立对“走出去”企业的中长期信用贷款,对农业“走出去”重点企业给予贴息。同时要支持并培育“走出去”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这方面可以尝试为涉外农业企业提供第三方担保。

在税收政策上要特别注意避免重复征税。对“走出去”企业在还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分回的利润,应视同为已缴纳所得税,在国内相应予以扣除,避免双重征税。

如果是农业企业,从国外分回的农业初加工利润,已经在国外缴纳的所得税,也应当给予免税处理。同时应该允许国内投资主体对海外农业资源项目的投资金额,按一定比率抵扣当年的企业所得税。

问:在农业“走出去”中,怎样发挥农垦企业的优势?

答:农垦企业通常具有全产业链经营的优势,因此适宜作为承担农业对外援助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将援外项目与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有机结合,比如支持农垦企业在东盟、非洲、拉美等地建立农业示范和良种繁育中心。

目前农垦企业“出海”面临不少政治与市场风险。所以我省要加强为“走出去”农垦企业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投资、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进出口摩擦报告机制和农产品争端应诉机制,通过设立相应的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为“走出去”的企业在风险评估、安保咨询、安保策划、保险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

省政协委员、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

对接“海丝” 银政需加强信息互通

省政协委员、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

对接“海丝” 银政需加强信息互通

问: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粤企走出去给我省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答: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可以说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业务合作机遇。比如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投资贸易新体系的构建,产业协同发展,跨境资金融通等领域。

而广东企业的走出去,也为我省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加强与海外的金融合作提供了难得的窗口。以省建行为例,为了支持粤企走出国门,2014年为涉外企业客户提供各类外币贷款和国际贸易类综合性融资超过550亿元,同时争取到国家外汇储备转贷款4.6亿美元,支持南方航空、中远航运等重点客户的融资需求。通过与悉尼分行的合作,以跨境三方协议的创新方式为某粤企实现境外低成本融资6亿美元。

问:现在粤企海外拓展普遍遇到融资难的问题,对此有什么建议?

答: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对于走出国门的粤企,破解融资难,需要建立绿色政策通道,特别是要建立“走出去”战略的绿色审批通道,在相关行业增速控制、境外合作机构选择、国家额度调整等方面争取给予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支持。

另外,广东要尽快设立“海丝基金”等区域投融资平台,在粤的银行应以财务顾问、资金募集、项目跟投等形式积极参与,扩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与示范作用。

结合即将出台的“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各大银行应建立海丝项目储备库,支持广州、汕头、湛江市港口、航运业等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建设,优先配置信贷资源,为相关企业提供全球授信、出口信贷、结构性融资、国际商业银团贷款等。

支持广东企业“走出去”,优化企业税收政策是迫在眉睫的事。因此我建议省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研究制定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境外项目的税收政策,通过双边磋商,减少对外投资者的境外税务纠纷,消除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双重征税。

问:同为扶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政府部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扶持上如何实现1+1>2的效果?

答:首先需要加强银政对接与信息互通。如今,银行业确实希望调配优质资源全力支持海上新丝路建设,为提升合作成效,希望与主管部门建立机构对接、人员对接,保持定期的日常沟通交流,共享海丝建设相关重点企业和项目信息。

我认为,银政双方合作的方式很多样,可以为“走出去”企业制定服务方案,共同举办“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及政策宣讲会等。

同时,在财政资金支持下,银、政、企也要良性互动合作。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建议由省财政选择部分试点项目,采用公私合作模式或基金模式,以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为基础,支持各大商业银行作为融资组织者,为公私合作项目或“海丝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促成大项目的落地。

省政协委员、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

中医药企业“走出去”不应向“西”看

省政协委员、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

中医药企业“走出去”不应向“西”看

问:你怎么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我省中医药产业带来的影响?

答: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以说为广东的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战略开启了广阔的大门。

比如,可以推动中医药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举例来说,广药集团旗下国家保密处方产品“华佗再造丸”,连续10多年位居我国中成药出口第一名,还成功进入俄罗斯的医保目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广药计划充分利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药材种植资源,在老挝等国家设立鸡蛋花种植基地,打算再建设一批海外中药材GAP基地。

此外,广东药企走进沿线国家,还能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引进,同时积极借助国际会议,加速国际化步伐。广药最近在白俄罗斯成立了“心脑血管中药国际(独联体)研究中心”,还聘请了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格瓦伦·德米特里教授等5位外籍高级专家,推动广药成为接轨国际的研发平台。

如今随着海外中医药文化热的兴起,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重视。广东拥有着宝贵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推进“一带一路”不仅可以加快我省知名品牌中医药产品的境外销售,同时也能大力弘扬岭南的中医药文化,一些知名品牌通过文化展示体验也能形成文化交流、旅游开发的新亮点,吸引沿线国家的游客前来观光鉴赏。单就广药而言,目前就有神农草堂、王老吉博物馆、陈李济博物馆以及规划中的广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问:在广东中医药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实现产业回报,又能保持既有的岭南特色?

答:中医药是国粹,中药国际化包括广东的中医药企业走出国门,不应向“西”看,应该向“中”看。

我们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是用西医、西药的标准来套用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要通过企业创新和政府支持走进海外。企业方面,要在传承中医药精髓的同时,借助西方医疗尤其是先进医疗器械,进行创新。在政策方面,我希望政府能给予与企业创新同步的政策。

问:对于走出去的药企,你认为政府能发挥哪些建设性作用?

答:首先是希望能够把中医药文化作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予以大力弘扬与支持。建议省有关部门把广东的老字号药企作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的基地,接待文化交流团体和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的来访者。同时,支持这些药企在东南亚等国家建设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区,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分馆,把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与推广,通过实施品牌文化战略,让文化带动产业走向世界,作为提升我国、我省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希望有更多省领导带队出访,带动更多的大企业参与。许多广东的药企希望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走出去,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出贡献。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总统筹:杜重年 王更辉 王垂林 执行:梅志清 施志全 徐林 赖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