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

2016-12-16 02:21: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我省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

 

省政协第4视察团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信息化支撑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省政协第4视察团于75日至12日,围绕我省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团听取了省卫生厅、省人社厅、省药监局、广药集团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省药品交易中心、省人民医院;并深入深圳、揭阳两市,先后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4家医院、1家基层医疗机构和1家药品生产企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各市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实现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全省21个地级市基本建成了市级集中、市级统筹、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业务信息系统。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江门、东莞、清远等大部分市全面实现与本市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结算,2012年完成结算3.7万人次,结算金额9.2亿元。深圳全市参保人99.86%医疗消费都通过医保记账系统实现,在刷卡即时结算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该市在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上进行总体设计,规范业务流程,分步实施,实现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和流程创新。同时集中力量开发全市统一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统一标准、统一实施,节约了开发成本,逐步实现了互联互通。

   (二)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快捷。一是公共卫生信息化有新突破。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建成,全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已覆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建制乡镇卫生院,儿童接种、慢病防治、死因监测等业务信息化进一步推进。全省卫生监督信息一体化,实现了卫生监督管理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建立了妇幼保健和职业卫生防治信息系统。截至20133月,全省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电子建档率达71%。二是医疗服务信息化有新进展。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90%以上建有门急诊划价系统和药库管理系统,80%以上建有病人出入转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会计系统和住院护士工作站,60%建立了门诊医生工作站和住院医生工作站,59%建立了临床检验系统(LIS)53%建立了公众网站,49%建立了放射信息系统(RIS),48%建立了电子病历系统(EMR),47%建立了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28%开展了预约挂号,13%开展了远程医疗。三是医疗卫生公众服务有新举措。初步建立了12320卫生热线,并将逐步建立12320卫生热线服务平台,提供包括12320呼叫中心、门户网站、微博、短信及预约挂号等服务,受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报,提供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咨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及保健康复咨询,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投诉,卫生部门向公众提供卫生与健康实现全面信息服务。

(三)药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建立了第三方药品平台,实现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的网络监管。我省编制了《广东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和《数据标准》,开通了广东省食品药品安全协同工作平台,建设了广东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数据中心,开发了38个应用业务系统,数据中心收集3亿多条数据,数据标准中规范数据单元2万多个。药品批发企业1722家、连锁企业174家、零售企业近5万家,医疗机构2724家,全部实现网络化及动态监控。基本实现了依法监管、过程可控、结果可信、电子监管、信息共享。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了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在线交易、在线竞争、在线支付、在线监管、在线融资,构建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两个部分的全方位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药品质量和电子监管机制,保证信息公开和监管透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使群众用药价格回归到合理范围。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药卫生信息化尚未形成体系,顶层设计亟待加强。一是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医药卫生信息化体系。各类专业化的业务管理信息体系,如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普及化的健康管理信息体系、规范化的信息标准体系、共享化的信息数据体系、高效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需要系统化、集成化。在视察中发现,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市和医疗单位担心信息不能兼容,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不敢投入。二是医疗、医药、医保还没有形成“三医”信息共享。三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业务规范和流程的顶层设计,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不足,流程经常变更,影响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一是各级卫生机构信息管理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定义不清,专业人员编制偏少。信息管理机构是技术保障与服务性机构,在机制和体制上没有协调各业务部门和下级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导致工作难以及时有效开展。二是没有相应的医药卫生信息化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同时也没有建立起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机制。由于体制编制、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原因,导致部分高质量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目前医药信息化人才大部分是IT爱好者转行过来,计算机科班出身相对较少,既懂医药卫生业务又精通计算机业务的专业人才更少。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中山医系、南方医系建立5个远程医疗省级服务中心,覆盖全省121个县区、1252个卫生院、234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包括远程医疗、远程培训、远程咨询、远程监护等在内的医疗服务,并为全省29086个村卫生室提供远程医疗咨询和医学知识培训,提升村级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通过建设这一平台,有效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的状况,解决“双向转诊”中基层医疗机构在“转回”后的技术对接问题。建设这一平台,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借鉴台湾、香港等地的做法,在充分研究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要强化标准意识,由省里统一建设标准,各市、县必须按照这一标准建设,不能各搞一套,这方面必须有强制性的规定与监督,以确保全省的互联互通。

   (二)启动三医(医疗、医药、医保)共享工程建设。医疗、医药、医保各自的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三医”之间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数据交换实施复杂。目前为了保证医保、公医费用不超标,对病人每次就诊处方药品的量及住院的天数、费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种限制对病人造成很大不便,对医疗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为了更好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信息化的效率,建议在省政府统一协调下,启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共享工程,作为重点民生项目推进,建立网上结算中心、网上电子药房,整合多方资源和流程再造,实现医药、医疗、医保“三医”信息实时共享,医保在线实时结算,药品价格实时查询、药品库存实时查询、医疗服务价格查核、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共享,全面提升医药卫生服务能力,满足民生需求。

   (三)推进“健康卡”和“社保卡”整合,实现社保、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一卡通。社会保障部目前正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工作,卫计委也全力推进“健康卡”的发放工作,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也发放各种医疗就诊卡,部分市也推行各种形式的“市民卡”。为了方便居民,节约资源,建议省政府成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协调部门,规范全省发卡行为,建立全省统一的卡管系统,推进“健康卡”和“社保卡”的整合,实现居民就医、社保等公共服务一卡通。

  (四)加强医药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健全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增加市、区两级卫生信息专业机构的人员编制。二是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医药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完善相关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设立相应的医疗卫生信息专业技术职称,建立一支稳定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在各单位推行CIO(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力和协调层级。我省相关医药院校现已开设医药卫生信息化专业,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相互沟通,科学设置学科体系,合理开设课程,开展学科交叉学习,培养复合型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

附:视察团名单

  长: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

副团长:

李楚源  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省政协委员,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民革省委常委

    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员:

王大平  省政协委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致公党深圳市委会主委

毋福海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卫生化学系主任

许四虎  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省政协委员,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护理部主任

吴艳华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                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

张丕德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学院赤岗校区办主任,民盟省委委员

李广曦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                副研究员,台盟省委常委

李素荷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院长,教授

杜建强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沈靖南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主任

陈阳生  省政协委员,普宁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医院院长

黄小羽  省政协特聘委员,深圳市邦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新邦德                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