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展高铁经济助力振兴粤东西北

2017-02-06 22:52:0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30)

刘忠芳委员
(代表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着力发展高铁经济助力振兴粤东西北

 

  目前广东高快速铁路通车里程已达1360公里,到2020年,将实现全省21个地级及以上市全部通高铁,基本形成东联海峡西岸、沟通长三角地区,西通桂黔、辐射大西南地区,北达湘赣、连接中原地区的高快速铁路网络。粤东西北地区将建成以汕头、湛江、梅州、韶关等为枢纽的较为完善的出省综合运输通道。
  国际经验表明,高速铁路开通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社会流动、区域管理等会带来重大变化,如法国、德国的高铁带来了沿线城市群的兴起。我国京沪高铁开通后,沿线各个省市大都在高铁站点新建了产业园区和新城区,发展状况不俗。理论上,高铁开通会带来高铁经济效应,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也称为同城效应,主要表现为高铁带来的可达性提高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促进发达地区城市(群)功能的延伸,并将沿线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发展成为副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了沿线区域的一体化进程。间接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分工的强化、产业集聚的加强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对沿线城镇发展和格局重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预期,“高铁时代”的来临将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有利于粤东西北深度融入珠三角等主流经济圈,形成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有利于把珠三角地区资金、技术、运营管理优势同粤东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粤东西北新的产业优势;有利于促使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群体和消费要素在高铁站点周围迅速集聚,在高铁沿线形成极具活力的经济带和新的增长极,推动沿线城镇发展和格局重构,为粤东西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为此,建议我省抓住高铁发展战略机遇,将高铁经济纳入发展规划,优化提升沿线产业布局,培育高铁经济新引擎,助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做好全省高铁经济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将高铁建设与高铁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措施予以全力推进。根据沿线地区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进行功能定位和科学分工,实行错位发展,打造以高铁为引领的综合交通网、特色产业带、生态旅游带、新型城镇带。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实现高铁站与城市交通网之间的无缝对接。大力发展临站经济,科学引导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开发建设,建设临站现代特色新区。
  (二)推动区域间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互联互通、产业对接互补、生态共建共享。一是做好沿线城市间的分工,进行一体化谋划,引导粤东西北中小城市融入珠三角城市群。二是推进沿线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城镇)间的产业对接,实现项目的集中布局、产业的集群发展、资源的集约利用、功能的集合构建。三是推进沿线城市、区域间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四是处理好珠三角内部各市之间、珠三角与港澳之间、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的关系,统筹整合并布局粤港澳基础设施及产业,建设以大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促进高铁与旅游融合升级发展。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帮助粤东西北沿线各市编制旅游规划,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的短板,推动现代农业与健康养老、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转变。成立全省高铁旅游大联盟,构建跨区域旅游线路,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高铁旅游休闲产业带”。
  (四)着力改善营商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投资宝地,在土地、税收、金融、水电、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到粤东西北来居家和创业,积极从高铁沿线发达地区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周末专家”,推动跨省人才职称互认和人才流动。鼓励高水平大学、医院到粤东西北建设新校区、新院区,促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跨城共享,推动人才向粤东西北地区集聚,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发言者系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常委,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湛江市委员会主委,致公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