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浩:我是这样当政协委员的

2017-02-07 01:40:1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本文刊于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籍《国士风采》(2016年3月)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怎样使自己的建议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倾听人民的心声?以哪些方式进一步展现政协委员的时代形象?简言之:如何才能当好政协委员?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做足功课是建议前瞻可行的前提
  作为珠海市政协常委,我的提案连续多年获奖、多次被市委主要领导督办。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我的体会是:首先在选题上要做足功课,密切关注大局大势方能让自己的提案具有前瞻性;除了选题,建议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在与其他委员交流时我曾提出:提案时只须“摆事实,提建议”,切忌“讲大道理”;要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提案承办人的角度,审视建议是否切实可行。这就需要在提案之前做足调研的功课,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基于对发展模式的比较和思考,我于2008年初建议“申办低碳经济示范区”。当时的“低碳经济”还是个新名词。而作为长期从事软件业的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对“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是有着一定认识的。为了推动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我下大力气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市政协提出提案。同时,还自费聘请了国内外专家到珠海实地考察,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专题报告;提出《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低碳广东》的建议,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两次批示,以此形成的调研报告奠定了广东作为全国低碳示范省的基础。作为九三学社成员,我又向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若干机制、政策的建议,韩启德主席连续四年就这一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并以九三学社中央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最终成为2010年全国政协重点提案之一。“低碳发展”也因此成为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的一个品牌,我本人则蝉联五届“全国低碳人物”。
  我的本行是做企业管理软件,软件对企业管理体制变革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也一直思考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管理和制度建设的途径。今年全国两会前,九三学社中央征集建议,我的两个建议得到韩启德主席的点题和指导,成为全国政协联组会议的发言。其中,关于用信息联网技术实现基于“名单管理”的公职人员财产核查的建议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肯定,北京大学还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对这一方案的建设性、可行性、前瞻性予以充分肯定,有关媒体也进行了深度报道。另一个关于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政府和市民之间互通、互动、互信的建议也受到相当的关注,按照这一建议研制的“政民通”软件即将开始在珠海试点。我觉得社会进步的要义就在于成员的沟通、合作,状态的透明、可控,规则的公正、统一,而科学技术中的信息技术,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不二手段,必将越来越有效地解决在传统手段下较难解决的难题,带来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和革命。
  集合多种力量畅通民意收集途径
  多年的履职经历使我认识到,委员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平台作用,运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让民意收集渠道多元且畅通,才能保证收集到的民意全面客观有价值。所以,要想真实、准确地反映基层诉求、传递群众心声,就需要注重借助组织优势与社会资源,探索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
  2011年,我出资举办大型有奖调查活动,实名征集各界对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这种形式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一开始有关方面有所顾虑。但在市政协领导的支持下,联系到珠海的主流媒体为合作方,聘请了全国知名的社会学家担任顾问,名为“金点子,亮珠海”,活动受到高度重视和热烈关注:3000多名市民和外地网友实名登录网站、提出近万条建议,最后汇编成《金点子荟萃》提供给珠海两会和政府有关部门,两会建议和提案的内容与《金点子荟萃》的重合度均在90%左右。市政府下达通知要求各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加以应用,进一步扩大‘金点子,亮珠海’有奖社会调查活动初步成果的效应”。参与主办的媒体建议市政协“把这一活动经常化、常态化,成为参政议政和社会管理的一个品牌”。
  作为政协委员,除了充分利用提案这一主要途径外,我还会尝试一些新的做法。如在珠海首提“低碳示范”时,我向市政协争取到额外的大会发言机会,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当面提出建议,效果很好。为此,市政协从此专门增设了大会发言“抢话筒”环节。为了提倡低碳交通,我连续两年向珠海市政协委员赠送自行车,随着“百名委员单车赴会”成为“风景”,自行车交通体系建设也成了委员们提案的重点。为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我还编写、印刷了名为《低碳100》的小册子,除了给市民发放,还利用参加珠海两会的机会在会场入口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派发。一些影响较大的建议,我还会投稿到全国性报刊,今年以来就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近10篇文章。通过这些方式,大大提高了提案、建议为公众知晓的程度,也丰富了作为政协委员的社会形象。
  尽职履责助力政协形象
  在政协组织的鼓励下,只要有机会“用公益推动进步”,我都会尽力去做。因为我知道,政协组织是委员尽职履责、发挥作用的基础与依靠,而委员的社会影响与表现则关乎政协组织的社会认知与形象。为此,我多年来一直关注和致力于公益事业,希望通过努力传播政协组织、政协委员的正能量与影响力。
  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中,武瞥支队长邵曳戎坚持“救人第一”才挽救了最后一个幸存者小伊伊的生命。我用微博向“坚持以人民的生命和利益为最高命令”的邵支队长致敬,并承诺该微博被转发一条我就捐一元钱帮助小伊伊。微博在24小时内被转发超过90万条,并引起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前几年屡有“见死不救”的报道,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让救人者无后顾之忧”的机制。当天津出现救人者被判赔偿的“许云鹤案”时,我在微博呼吁建立“兜底机制”,由基金支付同类事件的救治费用,并承诺我个人出资先为许案“兜底”。随后又呼吁“用立法为救人者撑腰,用机制为无责案件兜底”,建议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2012年开始,广东省和一些地级市先后设立了类似的基金,发挥了积极作用。
  去年7月,“凄美北京爱情故事”的主角、下岗工人廖丹的故事传遍全国。我认为个案折射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于是建议“尽快建立、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引起媒体、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这些努力让我也因此获得了多项公益奖项,如广东省文明办的“广东好人”、人民网的“2012年度微公益人物”等。媒体和社会各界除了对我的呼吁和建议的支持,还表达了对“政协委员”身份的充分肯定,进而增进了社会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与了解。这让我充分体会到:既要想方设法发挥政协组织与政协委员的优势,也要千方百计为扩大人民政协影响做些实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当好一名政协委员。
  (2013年10月14日)